老沈盯着地图,忽然道:“我爸说过,‘灯’不是电灯,是‘人灯’。”
众人一怔。
“意思是……活人的意识在维持那个系统运转?”李姐问。
“对。”老沈点头,“所以只要还有一个人记得真相,灯就不会彻底熄灭。而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关掉它,而是让它曝光在阳光下。”
计划开始部署。
第一步:舆论造势。
老沈联系《京北晨报》记者陈岩,提供部分非敏感信息??关于棚改区域存在未登记历史遗迹,以及多名老人离奇失联。文章以《一座消失的防空洞:谁在抹去我们的城市记忆?》为题刊发,迅速引发关注。微博话题阅读量破亿,网友纷纷翻出老照片比对位置,甚至有高校历史系教授联名呼吁成立专项调查组。
第二步:反向渗透。
轻松慢行以“关爱留守老人”名义,向社区提交公益服务申请,获准每周三次上门义诊。派出的技师全部经过严格筛选,携带微型摄像设备,在住户家中安装隐蔽摄像头,实时回传影像。
第三步:技术对抗。
韩龙霭动用了早年军方背景的关系,请来一位退役电子战专家。对方分析出黑西装团队使用的通讯频段属于军用加密网络,代号“灰线”,通常仅限特殊应急单位调用。更惊人的是,他们的定位信号每隔十二小时会自动同步一次,终点指向京南郊区某处废弃雷达站。
“那是冷战时期的监听站。”专家说,“但从去年开始,电力供应恢复了。”
第四晚,行动正式展开。
老沈、阿杰、周雅琴三人组成突击小组,趁着暴雨夜再度潜入胡同。这一次,他们带了全套装备:热成像仪、信号干扰器、防毒面具,还有一台便携式脑波监测仪??据说是某国外实验室流出的原型机,能捕捉微弱神经电信号。
他们从通风井进入,沿着混凝土通道前行。空气越来越暖,湿度升高,墙壁上的应急灯由红转绿,仿佛某种生物正在苏醒。
突然,前方传来机械运转声。
他们伏低身体,拐过弯道,看到一间巨大控制室。中央平台矗立着一台圆柱形装置,表面布满铜线与玻璃管,内部悬浮着淡蓝色液体,隐约可见人形轮廓。
“冷冻舱!”李姐通过耳机惊呼,“那是赵大锤!他还活着!”
老沈屏住呼吸。透过玻璃,他看见赵大锤双眼紧闭,皮肤苍白如纸,但胸口微微起伏。头部连接着数十根导线,延伸至一台老式磁带记录仪,正缓慢转动。
周雅琴悄悄靠近操作台,试图拷贝数据。就在此时,警报骤响!
“有人入侵!B3区!”广播里传出冰冷女声。
液压门轰然关闭,出口封锁。三人迅速躲入侧廊,却发现背后竟站着一个人??穿着白大褂,戴着眼镜,手里拿着一支注射器。
“别动。”那人低声说,“我是王工,原‘烛龙项目’研究员。我已经等你们很久了。”
他掀开袖口,露出手臂内侧一道烙印:编号07。
“我是最后一个清醒的哨兵。”他说,“我假装服从,留下来记录真相。他们确实在提取记忆,但目的不是为了考古,也不是为了权力斗争……是为了预警。”
“预警什么?”
“时空裂缝。”王工眼神颤抖,“当年的实验意外撕开了维度接口,形成了一个‘记忆黑洞’。它不会吞噬肉体,但会吸收意识。每一代人都会有极少数人天生具备‘接收能力’,他们能听到过去的声音,看到重叠的画面。赵大锤就是其中之一。他不是疯了,他是被拉进了1943年的那一天。”
老沈浑身冰凉。
“你们的父亲也听到了,对不对?”王工看着他,“所以他才写下那些话。他知道早晚有一天,会有人回来继续这场守望。”
外面脚步声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