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 120125(第19页)

120125(第19页)

苏轼的心一揪,还以为友人遭遇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但转念一想,如果赵小郎他有危险,官家还会在垂拱殿稳坐钓鱼台吗?

早就亲征云州了吧?

那官家他又为何要唤自己来?

回答苏轼的,是一页书信。官家亲自递到了他的眼前:“你且来看看这个。”

这是什么?

苏轼带着疑惑读去,从信中的称呼立刻明白这信是什么来头:是赵小郎写给官家关于云州的密信!这么机密给我看,真的没问题吗?

不过,他很快就解开了疑惑。

因为在信中,赵小郎自己也说,他担忧的这个问题是第二等的,并不亟待解决。至于问题是什么呢?赵小郎说,是由于云州人民随辽国信仰佛教,但佛教并非是一个有凝聚力、向心力的宗教。

为了云州的归顺与长治久安,势必要对当地移风易俗才行。

苏轼像是明白了什么,他抬起头来,试探地问道:“所以官家,您是想让我……”

“正如你所想的那样。”官家笑道:“毕竟苏卿,你亦是《求知报》的元老,整整四年。若说移风易俗,朕不觉得还有除了王卿之外,比你更擅长之人了。”

——

手中有了亲爹支援来的物资,扶苏简直是如虎添翼,吴家村的蜂窝炭厂建设告一段落,产量稳定在了日产两千五百枚。这个数量,足以供应一镇的取暖需求。

但要说供应整个云州?那就是痴心妄想。何况一个矿场的存量有限,盲目扩大供应就是竭泽而渔。总要给村民留下个长久的生计才是。

好在云州那么大,最不缺的就是煤炭矿。是时候去寻找下一个矿场,搭建厂房了。

作为临别赠礼,扶苏把蜂窝煤的做法、煤炭和黄泥的比例等,教给了吴家村居民。他在住着的大院子里,每户叫来一人,一五一十地细细地讲解了起来。

结果,扶苏却发现,约有一半的人都心不在焉,不看他身前的煤炭和黄泥,只死死望着他。

扶苏无奈了:“怎么不好好学呢?这可是你们以后的生计啊。”

底下的人不说话,继续看着他。

吴老汉说:“他们是在看您的样貌呢。”

“不……看我干嘛?”

“当然是以后要建祠堂,给您塑泥像,不多看几眼,万一忘记了您长什么样可怎么行?”

扶苏还以为吴老汉故意恭维他,没想到有好多人煞有介事地点起了头。更有之前还在认真研究煤泥比例的人,也被说服后放下手中活计,目光炯炯地盯着他。

扶苏:“……”

扶苏:“…………”

他顿时感到心累极了:“还是快点学吧,你们不学我就不教了,说到做到!”

至于建祠堂的事……扶苏咬牙,古代建一栋房子可不容易,是村民集结的财产和汗水。就算他愿意又怎么样?难不成还要派人驻守在吴家村,禁止让他们建。还是过段时间再回来,把他们劳动成果给拆了吗?

更夸张的事还在后面。

那吴老汉不知想到了什么,刚说完“贵人您马上就要走了”几个字,竟然受不住地捂着眼睛,呜呜哭了起来。周遭也有人受了他感染,一道抹起了眼泪。

扶苏眼睁睁地看到,离他最近的那个人失声痛哭,一颗颗眼泪全砸在了煤粉和黄泥堆里。

哦不……我的蜂窝煤。

远道而来的苏轼,遥遥看着聚集满人头的院落,一想到自己马上要和赵小郎异地相逢,顿觉激动不已。

他站在原地平复着心情,方便自己一会儿嘲笑激动不能自已的扶苏。

孰料,方才过了一会儿,此起彼伏的哭声遥遥传来,苏轼愣住了。

“这什么声音?”他问道。

“呃,应该是太子殿下他说了什么,引得这村里的村民感动不已、痛哭流涕吧?”护送苏轼远渡云州的皇城司的随从猜测道。

毕竟,从他们得到的情报里,太子殿下在这吴家村可是相当得民心。

苏轼属实没想到会是这个答案。

但他摸着下巴,兀自沉思了一会儿,眼前倏然一亮:“诶,那不是正好吗?”——

作者有话说:电脑中间出了点问题,差点写不完,幸好我用了万能大法——重启[墨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