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皆深以为然点头:对啊对啊。
“什么呀。”扶苏大声发表抗议:“要从事实出发才行。经验主义要不得。”
不过,在座的各位里,唯有范仲淹是真正的文武双全,既通读历史,又有过在西北戍边的经验。算上前世在上州防击匈奴,扶苏还能勉强算上一个自己。
他们两个都做出判断,此仗能打的话……打赢的几率就很不低了。
所以……扶苏抬起头来:“不过这一次,我觉得你们应该要信我。”
“好。”官家说:“那就主动出击。”
他的目光落在了摊开在眼前的舆图:“势要将朔州、应州、武州夺回大宋。”
仁宗一向以宽仁之面示人,就算面对邻国使臣他也温和有礼,还问人需不需要请太医。唯独在说这句话时,眼中射出动人心魄的光芒,使扶苏暗暗觉得心惊。
他知道的,官家的性子素来很好说话,唯独在极少数事上一旦下定决心,就难以动摇,谁来都不好使。前世,“极少数事”或许是逾越礼制的“生死两皇后”,但这一辈子么……
那就是,要夺回幽云十六州。
——
官家一锤定音后,朝廷就此陷入忙碌中。
一言以蔽之:发话打仗的人只需要发话就好了,做准备的人要考虑的可就多了。
西南马场的战马要调度进京,和骑兵进行磨合训练。各地粮仓中的余粮统一运输入京,做成军粮备用。还有兵器、辎重都需要重新清点,淘汰旧的换成新的……
这其中,桩桩件件事物都和扶苏的发明脱不开关系,所以哪儿哪儿也都离不开他。这些日子,他跟个陀螺似的,被各个衙门抽得团团转。这边跑完了跑那边。
对了,值得一提的是,后两样事情因为扶苏的某样发明,变得异常顺利。
那就是——煤。
煤,又叫作石涅。宋人原本不如何重视他的,但扶苏从云州带回特产后,宋朝本土的石涅矿就成了香饽饽。除了蜂窝煤外,扶苏还把洗煤提高纯度等等简单的工艺开了源。
于是,在某些质量奇高的煤炭矿场,优质的无烟煤应运而生。它被运用得最广的,不是生活取暖领域,而是铁矿厂。
理论丰富的学生,或者经验丰富的铁匠都知道,要想生产出质量好的钢铁,火的温度必不可少。但作为燃料的木柴温度有上限,再怎么高炉、鼓风结果都一样。
但煤就不一样了,它理论最高温足以达一千多度,表现平平的煤炭也比木柴效果更好。炼出来的铁矿石肉眼可见更多、也更加坚硬,是造兵器的好材料。
另一边,加了盐和酱料的土豆泥,原本是扶苏发明出来的,在禁军中大受好评的食物。但在选择装它的容器时,却犯了难。
最合适的塑料宋朝还没有。用陶瓷装未免太重,有违军粮简易、轻便的初衷。如果是布口袋呢?土豆泥又是粉糯沙状的,极容易沾在布料上,又不卫生又浪费。
待铁大量生产出来后,终于有破解之法了。铁罐头,直接上吧!由于军中人数众多,这里的铁罐头不是后世小型的,而是巨大的一个,齐了扶苏的胸口。造出来之后,装满土豆泥,由擅长运输的滇马驼在身后,刚刚好。
这么大一个铁罐头装满土豆泥,足以一个士兵吃上半个月有余。每餐配上不同佐料,还能尝到不同的口味。原料还是不值钱、产量极大的土豆。比从前节省了许多倍。
试吃过后,也受到了狄青在内,一干禁军军官士兵的极大好评。
扶苏开心极了:“那就这么定下吧!”
他打了个招呼,让兵部那边多生产一些铁皮罐头。反正这些罐头开完后,还能重复利用。铁的导热功能好,用来烧开水最合适不过。
烧开水的燃料,当然也是蜂窝煤啦。等大军路过云州的时候,还可以顺路问各县令薅一点儿,计划通。
扶苏叉着腰,抹了把脸:哎,倘若没有这些进步于时代的发明,他还真没有什么底气和辽军硬刚。父皇说的果然没错,两边倘若势均力敌,那么绝对是守方会获胜。
只有拥有绝对的优势时,才能使攻方奋力一搏出胜机。在大秦的时候,优势是降维打击般的士兵。到了大宋,从士兵素质上最多只能五五开,他就从物上想想办法。
说起物……扶苏其实有点犹豫。
要不要试试那样东西呢?
火药?
火药的造法其实并不复杂,别看他跟苏轸提过,说自己不知道怎么做,但“一硫二硝三木炭”的口诀深入人心,即使比例不那么准确但也大差不差,按图索骥总能出成品。
他犹豫的原因,无非是……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担得起责任。让世界从冷兵器时代,一转而为热兵器时代的责任。
或许是大宋势如破竹的节节胜利。又或者是千万人的死亡,千万个家庭悲切的呼喊。
怎么办。
要用吗?要试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