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重生:我老婆是天后 > 第1206章得到九(第1页)

第1206章得到九(第1页)

对张艺来说,独处算是一种煎熬。

可对某位歌后来说,生活似乎原本就该是这种没有其他瑰丽色彩的单色调。

国内不少地方都下了好几场大雪,就连她离开的城市也下了一场。

不过布鲁斯小镇的季节像。。。

夜深了,酒杯空了,歌声停了,但屋里的暖意没有散。韩慧坐在姜伊人身边,头轻轻靠在她肩上,听着她均匀的呼吸声。窗外月光洒进来,映在钢琴黑白分明的琴键上,像一段未完成的乐章。

她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常在晚饭后哼一支老歌,调子简单,词也不全,只记得一句:“做人要像树一样,根扎得深,风才吹不倒。”那时她不懂,只觉得那声音沙哑又温柔。如今她懂了,那是沉默的力量,是历经风雨却不改本色的坚持。

第二天清晨,阳光照进厨房,张友正在煎蛋,李冉打着哈欠翻着手机新闻。“热搜第一又是你。”她把屏幕递给韩慧,“#韩慧用真相办展#,阅读量破三亿了。”

韩慧接过手机,看见自己站在展览前的照片,背后是父亲年轻时的工作照,眼神坚毅,衣领上沾着机油。评论区早已炸开:

>“看哭了,这才是真正的‘星二代’??星光不在天上,在人心。”

>“现在还有人愿意为一个普通工人正名?只有她敢。”

>“陈国栋那句道歉,比多少颁奖礼都沉重。”

姜伊人端着牛奶走过来,看了一眼屏幕,轻声道:“他们终于看见你父亲了。”

韩慧点点头,眼眶微热。她知道,这场仗打得不只是为了澄清谣言,更是为了让那些被时代遗忘的人重新被记住。她的电影《母亲》讲的是亲情,而这场风波,却让她真正理解了“传承”二字的分量。

上午十点,市档案局来电。一位老科长亲自打来电话,语气诚恳:“韩导,我们决定启动‘九十年代基层职工档案抢救计划’,第一批整理的就是您父亲所在机械厂的技术人员资料。如果您愿意,可以作为项目顾问参与。”

“我当然愿意。”韩慧几乎没犹豫。

挂了电话,她立刻联系城市记忆博物馆,提议将这批即将修复的档案纳入展览二期,并邀请当年的老工人们来做口述史录制。张友主动请缨负责协调,李冉则提出可以用短视频形式记录整个过程,做成系列纪录片。

“叫什么名字?”李冉问。

“就叫《他们的名字叫工人》。”韩慧说。

当天下午,她们便驱车前往城郊的一处老旧小区。这里是原机械厂的家属院,多数房子已年久失修,墙皮剥落,电线裸露。但在斑驳的楼道里,仍能看见当年贴着的“五好家庭”奖状残片,和孩子们用粉笔画下的跳房子格子。

第一位受访的是王建国,曾与韩父同车间的老师傅。他腿脚不便,坐在轮椅上,一见到韩慧就红了眼眶。

“你长得真像你爸。”他说,“尤其是那双眼睛,看人的时候,透亮,不躲闪。”

他回忆起九七年那次技术革新大会,韩父带着团队连续三个月加班,最终解决了进口设备国产化难题。“省里领导来视察,当场就要表彰,结果第二天就有人递匿名信,说他剽窃成果。查了半个月,最后证明全是胡扯。可表彰会取消了,奖金也没了。”

“你们知道最寒心的是什么吗?”王建国声音低沉,“不是被人黑,而是没人替你说句话。那时候大家都怕惹事,连厂长都装不知道。只有老韩自己站出来说:‘我不争名利,但不能让兄弟们的辛苦白费。’”

韩慧静静听着,手指攥紧了录音笔。

“后来呢?”她问。

“后来啊……”老人叹了口气,“他升职的事黄了,陶翠平闹了一阵子也消停了。再后来你妈病重,他天天跑医院,骑那辆破自行车来回二十公里。有天下大雨,摔在路上,手肘都磕破了,还抱着药往家赶。我们几个同事想帮忙,他说啥也不让,就说‘一家人,自己扛着就行’。”

说到这儿,老人抹了把脸:“我这辈子见过太多聪明人,可真正让我敬佩的,只有你爸一个。他不响,但立得住。”

采访结束已是傍晚。回程路上,韩慧一直沉默。姜伊人握住她的手,没有说话,只是轻轻摩挲着她的指节。

晚上,她在书房翻出父亲留下的旧工具箱。铜锁锈迹斑斑,打开后,里面整齐码放着扳手、螺丝刀、游标卡尺,每一件都擦得发亮。最底下压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工作日志1995-2000”。

她一页页翻开,字迹工整,记录着每日维修任务、设备参数、故障分析。而在1998年3月14日那一页,她看到了一句话:

>“今日完成3号机组大修。伊人送来饭盒,说是女儿做的糖醋排骨,很香。慧慧今年高考,愿她笔下有光,心中有爱。”

韩慧愣住了。

“伊人”是谁?

她猛地抬头看向门外??姜伊人的房间还亮着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