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大秦镇天司 > 第867章 徐洲是你的了(第1页)

第867章 徐洲是你的了(第1页)

他高举手中那柄饱饮妖血的奇形骨刀,声音如同金铁交击,响彻云霄:“徐洲的儿郎们!十万年屈辱,今日血偿!杀光这些奴役我们的妖魔畜生??随我冲啊!!!”

“杀??!!”

“报仇!!”

阿箬。。。

苏篱的笛声很轻,像是怕惊扰了长明灯前那缕不灭的火苗。她并不精通音律,指法生涩,气息断续,可那一个音符却稳稳地悬在空中,久久未散。仿佛天地也为之屏息,等待这迟来已久的开口。

风从山脊掠过,卷起几片干枯的紫藤叶,在空中打了个旋,又轻轻落在石阶上。远处,观言台的方向传来钟声??不是十二响的整点报时,而是单独的一记轻鸣,悠远而温柔,如同回应。

苏篱怔住了。

她低头看着手中的陶笛,那是她亲手仿照阿阮留下的残笛所制,材质不同,形制相近,唯有笛尾刻着一行小字:“声由心出,不在器。”她曾以为这只是安慰失语者的隐喻,如今才明白,真正的声音,从来不是靠喉咙发出的。

她想起十年前那个雪夜,自己蜷缩在镇天司地牢的角落,听着隔壁牢房里传来断断续续的敲击声。那是阿阮用骨刀刮擦铁栏的声音,按某种古老的节拍,一遍遍重复着一句话:“我还活着。”

那时她不懂,只觉那声音像针扎进耳膜。现在她懂了??那是沉默中最激烈的呐喊,是被剥夺一切后,仍不肯放弃“存在”的证明。

她再次举起笛子,闭眼,深吸一口气。

这一次,她不再试图模仿谁,也不再畏惧跑调或破音。她只是想说,哪怕只有一个音,也是她的。

笛声再度响起,比先前更稳,更亮,带着一丝颤抖的勇气。长明灯的火焰猛地跳动了一下,光影摇曳中,似乎有个人影在火光里微微颔首。

就在这时,山下传来脚步声。

不是一人,而是许多。踏雪无痕,却节奏齐整,像是训练有素的队伍正缓缓登临。苏篱警觉地睁眼,握紧陶笛,藏身于灯台后的阴影之中。

来者是一群少年,约莫十四五岁,男女皆有,衣着朴素却不显寒酸,肩上背着竹篓,手中拿着各式简易乐器:铜铃、木梆、陶埙、竹哨……最前方是个盲女,手持一根白玉杖,杖头雕着一只展翅欲飞的凤鸟,正是苍梧岭旧乐坊的图腾。

他们走到长明灯前,整齐跪下,将手中乐器轻轻放在地上,然后依次叩首。

“我们是‘鸣心会’第一代传习弟子。”盲女开口,声音清越如泉,“来自岭南、江南、河西、辽东……共三十六人。我们走了一年三个月,只为在此处取一捧火种,带回故土。”

苏篱心头一震。

鸣心会?那不是阿阮离开后,在西域悄然兴起的民间组织吗?据说他们以音律为媒,聚集失语者、冤屈者、流浪者,教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发声??哪怕只是拍手、跺脚、哼唱片段。没想到,竟已传回中原。

“我们知道,真正的钟声不在长安,而在人心。”盲女继续道,“但我们仍需一个起点,一个象征。所以,我们请求带走这盏长明灯的一簇火苗,作为我们学堂的圣火。”

苏篱没有现身,只是静静听着。

一名少年低声补充:“老师说,若想让声音不灭,就得有人愿意点燃它。哪怕风再大,雪再厚,只要火种不断,终有一日能燎原。”

苏篱的眼眶热了。

她终于明白阿阮为何要走。不是逃避,而是播种。她把沉默中最锋利的刀带去了远方,把最柔软的笛声种进了荒原。而今,这些种子正在发芽。

她缓缓走出阴影,站在长明灯旁。

众人惊觉,抬头望来。有人认出了她手中的陶笛,脱口而出:“你是……苏篱?阿阮的妹妹?”

苏篱摇头,用手势比划:“我不是她妹妹,我是她听见的第一个声音。”

她顿了顿,从怀中取出那支新制的陶笛,轻轻放在长明灯前,与少年们的乐器并列。

然后,她弯腰,用火钳夹起一小团火焰,放入一只特制的琉璃lantern中,递向盲女。

盲女双手接过,郑重行礼:“谢您赐火。从此之后,我们将以音立誓:凡见不公不说者,视同掩耳盗铃;凡闻真言不传者,等同助纣为虐。”

苏篱点头,抬手在空中划出三个字:**继续。**

少年们含泪叩首,起身离去。他们的脚步声渐渐远去,融入风雪,却留下一种奇异的韵律,像是大地的心跳,又像是一首未成形的歌。

待人群消失在山道尽头,苏篱转身凝视长明灯。

火光依旧跳跃,映照出墙上斑驳的刻痕??那是历代言官、囚徒、乐师、百姓留下的名字与话语。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已被岁月磨平,但每一笔都曾承载过重量。

她忽然想到一件事。

快步走入内室,翻找许久,终于从一堆旧物中找出一本泛黄的手札??那是阿阮当年记录钟声异象的原始笔记,后来被太史局收编为《钟闻录》母本。她一页页翻看,指尖停在某一页:

>**七月初三,晴。**

>钟鸣三响后第七时辰,敦煌守塔人来信,称冰窟幻影颔首消散。

>同时,岭南老秀才供状送达,提及盐案背后另有主谋,疑涉皇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