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帝位的时日久了,皇权日渐稳固下,位处至高之位的楚凌,愈发笃定自己所看到的一种特性。
这是关乎整个大虞的,先前楚凌还担心自己看错了,没有在心中定下此事,但随着所遇种种事宜,楚凌笃定了所想。
大虞存有一种深入人心的韧性,从中枢庙堂到地方府县,即遇到影响极深的灾祸或动荡,只需一个合适契机或支点,便能迅速凝聚起力量。
这是其他国朝所没有的,或者跟大虞相比要差些味道!!
笃定了这点,楚凌是高兴的,振奋的,因为没有比楚凌更加清楚,这是何等宝贵的财富!!
如果可以善加引导,这份深植于大虞社稷中的韧性,便能化作推动变革的洪流,涤荡陈弊,甚至能在大虞催生出超然的意识形态,即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非朝夕可成,须以制度为基、教化为引、民心为本,只有这样,方能一步步激发人内心深处的归属感。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要是在大虞能够办成此事,哪怕到最后,大虞走向毁灭,但是以‘虞’为内核孕育的文明,必将生生世世的延续与传承,纵使山河改易,时运更迭,亦不朽不灭。
也是这样,楚凌就有了更深层次的谋划,他要巧妙布局,利用国内所出风波,国外所遇风暴,紧密围绕体制改革,好叫一批大虞英杰在紧迫局势下,可以铆足一股劲儿的将他所谋之事做成。
以危局砥砺英才,以变革锤炼制度。
就如萧靖,其领尚书省左仆射,兼领户部尚书,领宣课司,其紧密推行商税谋改,诸税改制,尽管试行期间阻力重重,这期间更有层出不穷的麻烦和挑战,然在萧靖持之以恒的坚持下,这些都成为了磨砺其志的试金石。
眼下进行的是赋税体系,那后续是否能延伸到其他领域,以叫尚书省成为大虞内政的绝对核心?
这盘棋局,楚凌已落子多年。
尚书省,内阁,政务院这些不过是称谓罢了,真正的内核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所以高效、统一、集权的内政核心,这才是楚凌想要的。
真等到这一步实现,则刘谌兼领的榷关总署,还有后续其他会新设的有司,不就能一并划归到尚书省之下了?
当然内政大权集中,那么军权,立法,司法,监察,选拔,教育等领域在同期推行整改下,就要独立于内政体系之外了,如此方能形成相互制衡的格局,避免权柄过度集中以出现不好之事。
一套以皇权为轴心的权力体制,在楚凌的构想中正悄然成型,不过也是这样,使得楚凌愈发坚定一点,在这整套体制之下,还需有两个地位超然,却不参与实际施政,但在特定时期下要发挥重要的机构。
中书、门下两省应在新时代下赋予全新职能,中书省当为国策谋远之所,集天下智士,专司典章制度之研议、大政方针之草拟,不预庶务而关乎根本;门下省则应掌国之精神风向,稽核奏章,驳正违失,维系纲纪于无形。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在实际运转中,因为权力或别的,而出现相互扯皮,推诿,怠慢等事发生,确保三省各司其职、协同有序,真正成为国家治理的稳固支柱。
不过想要实现此等构想,还需稳扎稳打,不可急于求成,毕竟大虞在开国之初,就定下了种种,制度惯性根深蒂固,既得利益盘根错节,楚凌想要实现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无疑是再把江山打下一遍。
每一步推进都需权衡利弊,审慎落子。
“卿赴任鸾台侍中,也有些时日了。”
虞宫,大兴殿。
楚凌身倚软垫,打量着端坐于锦凳的张洪,眉宇间透有几分笑意,“朕听底下的人说,卿这些时日,常在公署待到很晚才下值,甚至有时忙起来,连家都不回了?”
讲到这里,楚凌心生唏嘘与感慨。
这才多久啊,张洪就显得憔悴许多。
“臣蒙陛下厚恩,不敢不竭尽心力。中书决策,门下审议,皆系国之大政,稍有疏怠恐致谬误。臣纵疲乏,亦当勉力为之。”
张洪俯首答对,声音沉稳而略带沙哑。
楚凌凝视其面庞,见他眼窝微陷,不由轻叹道:“这般勤勉,朕心甚慰。然国事虽重,卿亦须保重身体,方能长久为国效力。”
这番话,是楚凌想说的。
张洪是他经过考察选定的,足以担当门下省之重托,更何况后续涉及到体制改革,张洪作为关键人物,是能在契机到来时抓住风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