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这样,楚凌才会让中书省左相国职空缺,让王睿以右相国来统管中书,为了避免影响到萧靖在尚书省做事,张洪这位门下省鸾台侍中,便成为牵制与平衡的关键支点。
也是这样,鸾台侍中一职,原是有两位的,但自张洪接任此职后,楚凌便决意只设这一位,以此来增强张洪权势及影响。
这就是楚凌的态度。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选择信任的人,去到关键位置上任职,那就要充分信任他们,要给他们空间与时间,必要的时候还要给予对应支持。
不能说一方面用着他们,一方面却限制着他们,真要这样的话,大虞的革新之路必将举步维艰,人心亦将离散。
“陛下之言,臣定当铭记于心。”
在楚凌的注视下,张洪起身朝御前作揖行礼。
听到这番话,楚凌就知张洪没有听进去,这让楚凌不由在心中轻叹,对张洪的这种反应,他是能理解的。
毕竟先前在中书省,担任的是平章政事,虽说掌有一定权势,但在其上还有左、右相国两职,更别提其下尚有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职,权力层层叠压,行事多有掣肘。
如今骤居要位,独掌门下,张洪必须要铆足一股劲儿,确保门下省运转顺畅,政令审察无疏下,还要将门下省的风气改改。
先前存有的一段特殊时期,使门下省积弊颇深,权柄旁落,纲纪松弛,反倒是中书、尚书两省日渐强盛,如果不能把此势扭转,门下省就逐步成为了摆设,这可不是张洪所想看到的。
“陛下,臣尚有一谏。”
张洪的声音响起,让楚凌从思绪下回归现实。
“说。”
楚凌语气平和道。
“臣这段时日在梳理门下省诸策,其中有些是涉及抡才议策,臣在看这些议策时,不由想起臣奉旨举京畿道试。”
在楚凌的注视下,张洪掏出一份奏疏,随即双手高高捧起,向御前低首禀道:“鉴于陛下在正统四年,对科贡抡才进行调改,以明会、殿两试改往昔旧弊,臣以为所涉道、府、县三试皆应有对应细改。”
“唯有这样,方能使国朝抡才上下畅通,使国朝所需英才璞玉,能够在国朝所举抡才中脱颖而出。”
楚凌听完这些,眼神示意在旁的李忠。
李忠会意下,低首朝张洪走去。
‘朕果真没看错人啊。’
在李忠低首前行时,楚凌打量着张洪,眼眸深处流露的赞许不加遮掩,能在其位谋其职,一颗公心想着社稷之事,这即便是在当下,也是弥足珍贵的。
如果在大虞中枢有司,能多一些像这样的大臣,那就能使大虞决策层多些可用之人,这样在处理大虞日常事务中,就能让很多事情有效推行下去。
楚凌不是为了掌权才集权的。
他是为了能树立起以他为绝对核心的权力体系,在此基础上将通过层层考验,确实有真本事的肱股栋梁,分到对应的权力及影响,即在各自的位置上,发挥出他们的才能,好叫大虞能在一定周期内有所改变。
这个前后顺序是不能有错的。
一旦有错的话,中枢必然出现问题。
而中枢有了问题,势必会下沉到地方。
如此权力机构陷入混乱,那会给各个领域都带来毒瘤的,楚凌是熟悉历史的,更清楚人性,所以他此前才会那样强势与独断。
哗…
大殿内除却翻阅奏疏发出的声响,再没有别的了。
张洪低首而立,他的内心带有紧张,他不知自己这份增补的议策,到了御前,天子到底是怎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