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错练邪功,法天象地 > 第574章 站起来不要哭丝来(第1页)

第574章 站起来不要哭丝来(第1页)

平时,慕容兄弟便比较喜欢一惊一乍的乱叫,于是这个时候,听到他“不好了!不好了!出大事了!”的时候,风灵儿和沈樱并没有引起多少重视,只觉得他聒噪。

结果下一刻,慕容兄弟带来的消息却让两个女人五雷轰。。。

北市的“哑巴茶馆”藏在一条窄巷深处,门楣低矮,檐角挂着一串竹风铃,无风自响。门前没有招牌,只有一块青石板上刻着四个字:“言尽于此”。唐绾绾站在门口,望着那几个被雨水冲刷得有些模糊的字迹,忽然笑了。她想起林昭曾说过一句话:“最深的交流,往往发生在沉默之间。”那时她不解,如今却觉得,这世间言语太多,反倒让人忘了倾听的本质。

小满拉着她的袖子,指了指门内。透过半开的木门,可见堂中坐了不少人,皆低头执笔,在纸上写字,或递纸条与对面之人交换。无人喧哗,唯有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像春蚕食叶,细密而安宁。墙上贴着规矩:**入此门者,三日不语;若欲言,则书之。**

“听说这里原是个说书场子,”小满用手指在掌心写字,“后来老板自己厌倦了声音,便立下这条规。”

唐绾绾点头,在掌心回写道:“声音本无罪,只是我们太习惯用它来掩盖空虚。”

她们寻了个角落坐下,茶博士端来两盏清茶,茶香清淡,浮着几片槐花。桌上备有纸笔,唐绾绾提笔写下:“你觉得,沉默比说话更难吗?”

小满看了片刻,缓缓落笔:“以前我怕说不出话,现在我怕说错话。所以……沉默反而安心。”

唐绾绾凝视着那行字,心头微颤。她忽然意识到,这个时代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蜕变??人们不再恐惧失语,而是开始警惕“滥语”。那些曾经争先恐后发声的人,如今竟愿意花钱买一份静默,只为找回说话的重量。

正想着,对面坐下一位老妇,布衣素裙,眉目间透着倦意。她见二人执笔交谈,也不惊讶,只从怀中取出一本薄册,轻轻推至桌中央。封面上写着三个字:《悔录》。

唐绾绾翻开一页,只见上面工整写着:

>“我骗了我丈夫三十年。

>我说女儿是他亲生,其实她是我在战乱中收养的孤儿。

>我怕他嫌弃孩子不是血脉,怕家宅不宁,于是撒了谎。

>如今他病重将死,我每夜跪在床前,想说又不敢说。

>我不是怕他恨我,是怕这三十年的爱,原来建立在一个谎言之上。”

字迹颤抖,墨点斑驳,显然写时泪落不止。

唐绾绾合上册子,静静看着老妇。老人抬眼,目光浑浊却坦然:“我不求解,也不求宽恕。我只是……想让这段话活一次。”

唐绾绾提笔写道:“它已经活了。”

老妇怔了怔,眼角滑下一滴泪,随即起身离去,背影佝偻却轻快,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茶馆一角,一对年轻男女相对而坐,纸上字迹激烈交锋。唐绾绾无意窥探,却被小满轻轻推了推,示意她看。只见那女子写道:“你说爱我,可为什么每次我难过,你都说‘别想太多’?你以为我在发脾气,其实我只是想被看见!”男子久久未动,良久才写道:“我以为让你开心才是爱。原来……沉默地陪着,才是。”两人相视,眼中皆有水光。片刻后,男子写下:“对不起,我学得太慢。”女子回:“没关系,我等得起。”

唐绾绾望着这一幕,心中涌起暖流。她忽然明白,《别经》所倡导的,并非人人开口,而是让每一句话都真正抵达另一颗心。言语司虽已成立,制度虽在推行,但真正的变革,不在朝堂,不在律令,而在这样一间小小的茶馆里,在每一次提笔犹豫、落墨含泪的瞬间。

日影西斜,茶馆渐空。忽有一位少年走入,面容苍白,眼神游离。他在门口站了许久,才缓缓走到唐绾绾桌前,递上一张纸条。

上书:“我杀了一个人。”

小满猛地攥住唐绾绾的手,指尖冰凉。

唐绾绾却神色不动,只在纸上写道:“你说。”

少年咬唇,泪水滚落,继而提笔疾书:

>“我不是恶人。

>我是个药童,在济世堂学医三年。

>去年冬天,有个乞丐倒在雪地里,断了腿,高烧不退。

>我师父说‘此等人救之无益,徒耗药材’,不肯施治。

>我偷偷给他用药,熬汤喂食,七日后竟活了过来。

>可那人走后第三天,朝廷查出他曾是叛军余党,悬赏千金。

>我师父怕受牵连,连夜将我毒打一顿,关进柴房。

>我逃出来那天,他追到井边,举棍要打。

>我躲闪间推了他一把……他后脑撞上石沿,当场死了。

>我埋了他,烧了药典,逃了三个月。

>现在我每天梦见那个乞丐的脸,也梦见师父临死前的眼神。

>我不知道谁对谁错……我只知道,我再也做不了大夫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