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二郎至圣先师 > 332 神秘书册第四章(第1页)

332 神秘书册第四章(第1页)

“恒光。”韩振见到徐永生后,不禁笑容满面。

虽说谢初然、林成煊当前还被通缉,但徐永生能自如进出东都、帝京,已经让韩振感到高兴。

至少当前,他们同宋王秦玄之间不至于有冲突。

徐永生神色。。。

夜雨如注,敲打着长安城外那座荒废已久的破庙。檐角残破,雨水顺着断裂的瓦片滴落,在泥地上砸出一个个深坑。庙中香火早已断绝,神像倾颓,蛛网横结,唯有正中央一尊半塌的石碑上,依稀可见“至圣先师祠”五字,已被风雨侵蚀得模糊不清。

一道身影悄然推门而入,斗篷湿透,发丝贴额,却仍挺直脊背。他将手中油纸包轻轻放在碑前,打开??是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还冒着白气。他又从怀中取出一支毛笔、一方旧砚,铺开一张黄纸,蘸墨写下:“今日清明,弟子林昭,敬奉粥食,不敢称祭,唯愿先生知我未忘初心。”

笔锋一顿,他抬头望向那残损的碑文,低声说道:“您当年说,‘道在日用之间’,可如今世人只知争权夺利,不知何为羞耻。官府以律法压人,江湖以刀剑立威,连书院都成了科举跳板……真正讲仁义的,反倒被人笑作迂腐。”

话音未落,忽听屋外传来脚步声,轻而缓,似怕惊扰了这雨夜寂静。一人撑伞走入,年约三十,布衣素履,面容清秀,眼神却沉如古井。见林昭在此,微微一怔,随即合伞,行礼道:“原来是问道者首领驾临,倒是让这破庙生光了。”

林昭起身还礼:“陈守拙之子?你是陈明远?”

那人点头:“正是。家父临终前曾言,若有一日天下大乱,必有人持‘问心无愧’之志行走人间。今日得见,果然不虚。”

林昭默然片刻,问道:“你父亲可有遗训?”

陈明远从袖中取出一本薄册,封面已朽,字迹却是工整小楷:“这是家父手抄《论语集注》,最后一页写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志不改,死亦为鬼雄。’他还说,若遇林昭,便交予你??因你是唯一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走成血路的人。”

林昭接过书册,指尖微颤。他曾在至圣书院旁听时,见过这位陈夫子一次。那时老先生站在学堂门口,扶起一个跌倒的乞儿,拍拍尘土说:“读书不是为了高官厚禄,是为了不让弱者在地上爬太久。”那一幕,他记了一辈子。

“你为何来此?”林昭问。

“我在江南设了三十六所义塾,专收战乱孤儿、贫寒子弟。但最近半年,屡遭官差驱逐,说是‘私设学馆,煽动民心’。昨日更有人放火烧了一处校舍,十二个孩子葬身火海。”陈明远声音低沉,“我本想进京告状,路过此处,想起先祖曾在此讲学,便进来拜一拜……没想到遇见你。”

林昭缓缓坐下,将书册置于膝上,闭目良久,忽然开口:“你知道吗?十年前我在北疆带兵时,每晚睡前都要读一段《孟子》。不是为了打仗,是为了提醒自己??哪怕杀敌千人,也不能变成敌人。”

他睁开眼,目光如刃:“现在不同了。朝廷怕我们,不是因为我们有刀,而是因为我们有信。百姓开始相信,不必跪着也能活得好;孩子知道,读书不只是为了当官,更是为了明白对错。这种力量,比十万大军更可怕。”

“所以他们要灭口,毁书,烧学堂。”陈明远接道。

“不错。”林昭站起身,走到石碑旁,伸手抚过那几个字,“但他们忘了,真正的经典不在纸上,而在人心。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为别人点灯,黑暗就永远赢不了。”

雨势渐歇,远处天边泛起青灰。庙外传来马蹄声,十余骑冒雨而来,皆披黑袍,胸前木牌刻着“问”字。为首者下马叩首:“首领,北方七州已有八百村响应‘善教令’,自发组织蒙馆,教授孩童《千字文》与《弟子规》。另有三百义医随行,专治穷苦病人,分文不取。”

林昭点头:“告诉他们,继续南下。每一村建一所学堂,每一镇立一块劝善碑。不必署名,不必留碑,只写一句话:‘此处曾有人教孩子做好人。’”

骑士领命而去。陈明远望着他们的背影,轻叹:“你们已成气候,可下一步呢?难道真要与朝廷对抗?”

“不。”林昭摇头,“我们不争江山,只争人心。若朝廷肯改,我们便退隐山林;若其执意昏聩,我们就让天下人都学会自己判断是非。”

他转身看向陈明远:“你愿加入吗?不是做我的部下,而是做千万个点燃火种的人之一。”

陈明远沉默许久,终于解下腰间玉佩??那是宰相府嫡子的身份象征??轻轻摔碎于地。

“从今往后,我没有姓氏,只有名字。陈明远,愿以余生推行民间教化,纵死无悔。”

林昭伸出手,两人紧紧相握。

数日后,一支由书生、匠人、农夫组成的队伍悄然出发,穿越秦岭,进入巴蜀。他们肩扛木箱,内藏手抄经卷数百册,另携石碑模板一套,准备沿途刻碑立训。每到一地,便召集乡老,宣讲“三不欺”:不欺天、不欺民、不欺己良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