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二郎至圣先师 > 332 神秘书册第四章(第2页)

332 神秘书册第四章(第2页)

与此同时,皇宫深处,御案之上摊开着一份密报:

>“据探子回报,‘问道者’近日暗中联络各地塾师、郎中、工匠,组建‘明德会’,以‘修身为本’为核心,广设义学、义诊、义仓。其所到之处,民风骤变,百姓不再依赖官府,反信其言如神谕。更有甚者,竟有县令主动交印辞职,称‘不如归田耕读,效仿先贤’……恐酿大患,请速剿之。”

皇帝久久不语,手中朱笔悬于半空。良久,他提笔批下八字:“暂缓处置,观其动静。”

身旁太监低声问道:“陛下为何不下令围剿?此等组织,迟早成祸。”

皇帝望向窗外梨花纷飞,喃喃道:“朕记得小时候,母后教我背《孝经》。她说,治国之道,始于家中一碗热汤。如今宫里锦衣玉食,却再没人给我端过那样一碗汤了……或许,他们是错的,但他们说得对。”

春去秋来,十年光阴如水流逝。

昔日战火纷飞的边关,如今麦浪翻滚,村落安宁。当年跟随林昭作战的老兵们,大多解甲归田,但在每个村庄,都能找到一座小小的“问道亭”,亭中供奉一块木牌,上书“二郎至圣先师”,旁附四句箴言:

>“心正则行直,

>身修则家齐,

>民安则国治,

>道存则神显。”

孩子们每日放学必经此亭,总会停下鞠躬行礼。问其缘故,答曰:“这是教我们做好人的地方。”

而在西域沙漠边缘,那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前,他召集所有弟子,指着远方沙丘说:“我死后,不必立墓,不必刻碑。把我骨灰撒在这条古道上,让风吹向四方。若有后人经过,问起我是谁,你们就说??他曾是一个相信‘善能渡世’的普通人。”

话毕,含笑而逝。

奇迹随之降临。当晚狂风大作,黄沙漫天,持续整整一夜。次日清晨,风停沙定,人们发现原本流沙肆虐的路段,竟形成一条天然石道,蜿蜒数十里,宛如神迹。更令人震惊的是,石道两侧的岩壁上,浮现无数文字,皆为《大学》《中庸》节选,笔力遒劲,似非人力所能为。

商旅奔走相告,称其为“天书之路”。自此之后,往来行人无不在此驻足诵读,许多顽童因此识字明理,走上正途。

又三十年,天下重归太平。新帝登基,号“景和”,年少即位,勤政爱民。登基大典当日,群臣献贺表,独有一封无名帛书送至龙案:

>“陛下登极,万民翘首。愿您常思百姓饥寒,勿忘民间疾苦。昔二郎至圣先师守道五百年,非为享香火,实为护人心。今陛下执掌神器,亦当以此为念:

>**权力可传子孙,唯有仁政方可传千年。**”

帝览毕,肃然起立,命人将此书裱于金殿东墙,题曰:“诫己录”。

此后三十年,朝廷推行“仁政十八策”:废除苛捐杂税,减免徭役,设立免费义学,建立流动医馆,鼓励民间自治。史称“景和之治”,被誉为千年未有之清明盛世。

然而,最令人动容的,并非庙堂之上的政令,而是民间悄然兴起的一种新风俗??每逢除夕之夜,万家灯火中,家家户户都会举行“辞岁礼”:父母牵着孩子的手,共同书写一封“致未来之书”。

内容各异,却总有几句相似:

>“愿你长大后,依然相信善良值得坚持。”

>“愿你面对诱惑,仍能守住底线。”

>“愿你身处黑暗,仍有勇气点亮一盏灯。”

这些信被封存在陶罐中,埋入庭院地下,约定二十年后开启。考古学家后来发掘出大量此类“时间胶囊”,成为研究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重要文物。

时光再度流转,千年之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