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二郎至圣先师 > 334 替罪羊(第2页)

334 替罪羊(第2页)

“不。”林昭站起身,披上旧袍,“我们以另一种方式去。”

黎明时分,山道上出现一行人影。林昭走在最前,手持一根竹杖,身后跟着沈知白与十余名幸存的义塾教师。他们没有带武器,只背着几只粗布包袱,里面装着残存的手抄经卷。

抵达村口时,只见祠堂倒塌,学堂焚毁,地上散落着焦黑的纸片,依稀可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字迹。几个老人蜷缩在墙角,抱着死去的孩子无声哭泣。

林昭走上废墟中央,朗声道:“乡亲们,请听我说。”

众人抬头,眼中充满恐惧与绝望。

“我知道你们害怕。怕说了真话会被抓,做了好事会遭报应。可我想问一句:如果连害怕的人都不再说话,这个世界,还能剩下什么?”

无人应答。

林昭从包袱中取出一本完整的《大学》,高举过头:“这本书,教人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不许人做神仙,只劝人做个好人。这样的书,怎么就成了‘邪说’?”

一位老农颤抖着开口:“可是……官家说,你们想造反。”

“我们造谁的反?”林昭环视四周,“造穷人的反?可我们送药上门;造百姓的反?可我们教孩子识字;造国家的反?可我们劝将士宁死不掠民财!若这叫造反,那世上还有正义可言吗?”

人群开始骚动。

这时,沈知白展开一幅长卷,铺于地面。那是由数百张小纸拼接而成的地图,每一点红墨,代表一座曾建立义塾或义诊点的地方。从巴蜀到辽东,从岭南至陇西,密密麻麻,宛如星河。

“这是十年来,我们走过的路。”沈知白声音洪亮,“每一处,都有人自愿teaching,有人免费治病,有人捐粮助学。他们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只是为了心中一句:‘这事该做。’”

一位母亲抱着孩子走出来,哽咽道:“我家阿宝去年得了痨病,是义医救活的。我没钱报答,只能每天清晨扫门前路。我说,这条路干净了,人心也不能脏。”

人群中渐渐响起低语:“我也捐过米。”“我守过夜校门。”“我儿子学会了写字,第一句话就是‘谢谢先生’。”

林昭点头:“所以,请你们记住:今天我们失去的是房子和书,但我们没输。因为我们在这里,在你们心里,活着。”

他转身面向北方,缓缓跪下,叩首三次。

“我以问道者之名起誓:凡我所行,只为唤醒良知;凡我所传,皆出自圣贤遗训。若有半句虚言,天地共诛之!若因坚持真理而死,亦无悔无惧!”

话音落下,奇迹发生了。

先是那个抱着孩子的母亲跪下了。

然后是老农。

接着是伤者、妇人、孩童……一个接一个,整片废墟上的人全都跪了下来,朝着林昭,朝着那本《大学》,朝着他们心中尚未熄灭的光。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长安街头,一名卖饼老翁听完路人讲述此事,默默收摊,回到家中取出珍藏多年的一本《弟子规》,吹去灰尘,挂在门口。旁边木牌写着:“凡愿读书者,可入内习字,老朽愿供茶水。”

隔壁裁缝见状,也在窗台摆出一碗清水,插上一支新笔,附条:“童子习字,笔墨免费。”

消息如风传开。第三日,洛阳学子集体罢课,齐聚国子监门前,每人手持一册典籍,齐诵《大学》开篇。官兵前来驱赶,为首校尉竟下令撤退,只留下一句话:“我娘也是这么教我做人的。”

而在边关军营,一名年轻士兵趁夜翻墙而出,带着二十名同袍,骑马南下。他们在沿途驿站留下字条:“奉命清剿问道者?恕难从命。吾等愿以余生践行‘不欺天,不欺民,不欺己良心’。”

风暴悄然席卷。

三个月后,朝廷终于再派使者南下,名义为“巡查民情”,实则欲查清“妖言惑众”之源。使者途经汉阳镇,特地绕道去看那块石碑。

雨刚停,碑身湿润,字迹愈发鲜明。他伸手抚摸“不欺己良心”六字,久久不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