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七零易孕娇娇女,馋哭绝嗣京少 > 第672章还有这命(第2页)

第672章还有这命(第2页)

那一餐,十七个人吃得格外安静。窗外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斑驳墙面上,映出一片金黄。墙上那幅蜡笔画旁,又多了一张新贴的照片??周振国站在灶前,额头沁汗,嘴角微扬,身后是燃烧正旺的炉火。

晚饭后,林溪召集大家讨论“移动灶台计划”的具体实施。地图铺满整张饭桌,艾力用盲文针在纸上标注路线,古丽娜负责翻译沿途民族饮食禁忌,小芸拿着彩色铅笔给每个站点画上小旗子。

“第一站定在西北三个牧区村落。”林溪指着地图,“那里有十二位独居盲人老人,最长的三十年没吃过热汤面。”

“我去。”陈默开口,“我会红烧肉,也会照顾人。”

“我也去!”小芸举手,“我可以吹口琴给他们听,让他们边吃边开心!”

“我和爸爸一起。”古丽娜搂住艾力的手臂,“我们还能教他们做抓饭!”

周振国沉默片刻,忽然道:“让我跟你们一起去吧。我不想待在这里等人施舍温暖,我想亲手送去一点热乎的东西。”

林溪望着他,眼中泛光:“好。那就这么定了??五人先行队,陈默带队,艾力指导烹饪,小芸负责情绪安抚,古丽娜协助沟通,周振国……你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会议结束已是深夜。众人散去后,林溪独自留在厨房整理物资清单。忽然听见外头有动静,推门一看,竟是周振国坐在院中石凳上,嘴里叼着一块布条,正用牙和脚配合练习包饺子。

他的动作极其缓慢,面皮常常破裂,馅料洒落一地。但他一遍遍重复,咬紧布条揉面,用膝盖压平剂子,脚趾夹住擀面杖来回滚动。月光下,那身影孤独而倔强,像一头受伤却不肯倒下的野兽。

林溪默默拿来一张矮几,放在他身旁,又递上一碗温水。“歇会儿再练。”她说,“明天我教你用肩肘控制力度,或许更稳些。”

他摇头:“今晚必须学会。我不想成为队伍的累赘。”

“你从来都不是。”林溪轻声说,“你知道吗?陈默第一次炒糖色时,锅都烧穿了;艾力刚来时连盐和糖都分不清;就连我,最初连米都不会淘。但我们都在学,都在变好。你不需要一夜之间变成英雄,只需要坚持走在路上。”

周振国终于停下动作,仰头看天。半晌,他哑声道:“我女儿要是还活着,应该……也有你这么大了吧。”

林溪心头一震。

原来他心里也藏着一个失散的孩子。

她轻轻握住他的肩膀:“那我们就一起去找答案。也许在哪一个村口,哪一口锅前,你会听到一声‘爸爸’。”

第二天清晨,第一批物资装上了改装后的三轮车。车厢加了防雨棚,内置两个便携煤炉、一套厨具、十斤大米、五斤面粉、干货调料若干,还有林溪亲手酿制的十几瓶花酱与辣酱。

临行前,林溪为每人戴上一枚铜牌,上面刻着一句话:**以味传心,以食渡人**。

“记住,”她站在门口目送他们出发,“你们送去的不只是饭,是告诉那些孤独的人??有人记得你,有人愿意为你翻山越岭。”

车队缓缓驶出村子。晨雾缭绕中,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却愈发清晰。路边村民驻足观望,有人嘀咕:“这群瞎的瘸的聋的傻的,真能成事?”

可当傍晚时分,第一缕饭菜香气从西北方向飘来,人们才知道??他们做到了。

那天晚上,牧区最年长的老人阿卜杜拉吃到了人生最后一顿热汤面。他双眼失明四十余年,牙齿掉光,只能抿着喝汤。可当他尝到那口酸辣鲜香的滋味时,竟颤巍巍地坐直身体,用维吾尔语喃喃念了一句经文。

古丽娜翻译道:“他说,这是天堂的味道。”

而周振国,则在一个偏远毡房里发现了一本泛黄的儿童画册。上面画着一家三口围坐吃饭的场景,角落写着歪歪扭扭的汉字:“等爸爸回来做好吃的。”

他跪在地上,久久未起。

回到老宅已是七日后。五人风尘仆仆,眼神却明亮如星。他们带回了更多故事:一位聋哑老太太听完小芸的口琴后第一次流泪;一个自闭少年尝过陈默做的红烧肉后主动开口说话;艾力在某个村庄遇见昔日战友的遗孀,对方捧着他做的辣白菜面哭了一整夜。

更令人惊喜的是,周振国通过画册上的信息,联系上了当地民政部门。经过核实,他的女儿并未去世,而是幼年被亲戚带走收养,如今已在邻省成家立业。

消息传来当晚,老宅彻夜未眠。大家围坐一起,帮周振国写信。他不会写字,便由小芸代笔,每一句话都反复斟酌:

>“亲爱的女儿:

>

>我是你父亲周振国。我不知道你现在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我。但我现在学会了做饭,虽然没有手,但我可以用嘴、用脚、用心去做一顿热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