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还愿意认我,就请你来‘心音厨房’一趟。我不求你原谅我这些年没能守护你,只希望能亲手给你做一顿饭,看你吃得饱饱的,然后笑着说一句:‘爸,够咸了。’”
>
>??永远爱你的父亲
信寄出后,日子一天天过去。厨房依旧炊烟袅袅,学员陆续增加至二十三人。有人送来失明孩童,有人带来孤寡残疾老人,甚至有一位狱警带着刑满释放人员前来求助:“他在牢里吃了二十年冷饭,出来第一件事就想尝口家常菜。”
林溪全部接纳。
她开始编写《味觉档案馆》第一卷,记录每位学员的过往与蜕变。纸页泛黄,字迹工整:
>**周振国**:曾以为残缺意味着终结,直至在灶火中找回尊严。现每日练习用口完成十八道切配动作,目标是独立做出完整宴席。
>
>**李婶(聋哑人)**:三年未语,因吃到孙儿模仿她手艺做的饺子而落泪,当晚用手语比划出:“味道回来了。”
>
>**王建国(前囚犯)**:初来时戒备森严,拒绝交流。第三日尝到萝卜排骨汤后,主动要求刷锅洗碗。现已成为厨房夜间值守员。
>
>……
冬去春来,冰雪消融。某日清晨,院门又被轻轻叩响。
林溪开门,只见一位年轻女子抱着孩子站在门外,眼中含泪:“请问……这里是‘心音厨房’吗?我是周振国的女儿。我带着我的儿子……来见他的外公。”
周振国闻声冲出,脚步踉跄。母子二人相视良久,终是女儿先扑进他怀里,放声大哭。
他无法用手拥抱,只能低下头,用脸颊紧紧贴住她的发丝。泪水滚落,滴在她肩头,洇开一片温热。
那天中午,他做了人生第一顿完整的团圆饭:红烧肉、清炒菠菜、蛋花汤、手工馒头。全程用嘴与脚协作完成,耗时四个小时,满身大汗。
女儿夹起一块肉放进嘴里,细细咀嚼,忽然笑了:“爸,够咸了。”
他怔住,随即仰天大笑,笑声震落屋檐积雪。
饭后,小女孩爬到他膝上??准确说是趴在他胸前??指着灶台问:“外公,我能学做饭吗?”
“能。”他哽咽着说,“外公教你,一辈子都教不完。”
林溪站在一旁,悄然翻开《心音笔记》,写下新的一行:
>春分,晴。
>周振国家人团聚。
>心音厨房迎来第二十四位学员??三岁女童。
>她说的第一句话是:“我要和外公一起做饭。”
>灶火不灭,传承不止。
>这世间最深的救赎,从来不是豪言壮语,而是一碗饭里藏着的千言万语。
>只要还有人愿为一口熟悉的味道跋涉千里,
>就有人愿为这一口饭,燃尽一生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