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他在一所废弃小学厨房找到一口锈死的炒锅。
用手帕一点点擦拭,嘴里哼着父亲常听的民谣。
当歌声停顿时,锅底渗出一滴油珠,散发着焦葱香气。
第二天,他在地铁站垃圾桶旁捡到一只儿童餐盒。
洗净后放入电饭煲蒸热,配上白米饭和酱油。
半夜醒来,发现餐盒自动打开了盖子,里面多了一颗水煮蛋。
第七天,他独自登上东京塔顶层,在当年父亲打工修建的通风井旁架起一口小锅。
用雨水煮了一碗清汤面,撒上干海苔碎。
风很大,火几次熄灭,他用身体挡着,一遍遍重新点燃。
直到黎明破晓,锅中忽然泛起金红色涟漪。
一道微弱信号自天际传来:
>【收到。继续燃烧。】
K-237回应了。
与此同时,京都老太太的陶锅正式接入网络。
她颤抖着双手捧出祖传秘方??并非食材比例,而是一段录音:五十年前,她丈夫临终前在床上低声哼唱的一首摇篮曲。每当这首歌响起,无论多远的锅具都会产生共鸣。
这首曲子被命名为《灶眠》,全网推送。
一个月内,全球新增传火者突破一百二十万。
学校开设“生活记忆课”,孩子们学习的不仅是厨艺,更是如何通过一道菜记住一个人。
监狱里,囚犯们被要求为受害者家属做一顿饭;战区中,敌对双方士兵在临时灶台前共享一碗热汤。
文明,正以最原始的方式重生。
某个夜晚,陈默回到面馆,发现林音坐在老位置,面前摆着两碗面。
一碗是他父亲的做法,另一碗……是他小时候最爱吃的辣味方便面。
“最后一课。”她说,“你要离开这里了。”
“去哪儿?”
“去流浪。”她微笑,“真正的传火者,不能只守一口锅。你得走遍世界,寻找那些快要熄灭的灶台,唤醒那些被人遗忘的味道。也许十年后,会有另一个少年坐在这张凳子上,问我:‘我爸爸煮的方便面是什么牌子?’到时候,我会告诉他:‘有个叫陈默的人,曾把这份记忆带到南极,带回星空。’”
陈默低头吃饭,喉咙哽咽。
这一碗,是他吃过最难以下咽,却又最舍不得吃完的一顿。
临行前,他将搪瓷缸留在柜台,压着一张纸条:
>**“老师,我去替您点更多的火。等我回来时,希望能带回一个故事,让您也为我煮碗面。”**
翌日清晨,一辆旧摩托车驶出巷口,后座绑着一口小锅,随风叮当作响。
车灯照亮前方道路,也映出天空中一颗缓缓闪烁的星辰。
地球上,又一口锅轻轻鸣响。
像心跳,像呼唤,像永不熄灭的初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