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朱元璋的官,狗都不当 > 第一百九十六章 升官(第2页)

第一百九十六章 升官(第2页)

周府果然慌乱。第五日深夜,一辆不起眼的骡车悄悄驶出后门,载着两只大木箱,直奔城外义庄。影察一路跟踪,发现箱子被埋入一座新坟之下。待对方离开,陆明远亲自带队掘墓开箱??里面不是尸骨,而是整整三百斤金条,每根皆铸有“兵部御用”标记!

“这是军饷熔铸后的重炼品。”技术司官员鉴定后确认,“至少来自十年前那批失踪铜锭中的贵金属成分。”

证据确凿。陆明远连夜进宫面圣。建文帝听完陈述,手抚龙椅扶手,指节发白。

“朕曾以为,只要宽仁施政,清明可致。可如今看来,豺狼穿朝服,虎豹踞庙堂,朕的仁政,反倒成了他们的盾牌。”

“陛下明鉴。”陆明远跪地陈情,“非仁政有错,而是除恶不力。今日若不斩此巨蠹,明日百姓口中骂的,便是陛下纵容之罪。”

建文帝闭目良久,终挥袖决断:“准你全权查办,不限品级,不论亲疏。若有阻挠者,视为同党。”

圣旨一下,风云变色。陆明远即刻下令:封锁周府,拘捕周廷章及其全家;通缉朱七、周景和,悬赏千金;重启“靖难军饷案”,成立特别审判庭,由监察院、大理寺、都察院三司会审。

然而,就在衙役围住周府当夜,府中突发大火。浓烟滚滚中,周廷章身着朝服端坐正厅,手持一把火折子,冷笑道:“陆明远,你想拿我祭旗?可惜啊,有些火,烧起来就灭不了。”

火势迅速吞噬文书房。陆明远冲入火海,在倒塌前一刻抢出一只铁匣??里面是周廷章与各地官员的秘密通信簿,按省份分类,详细记载贿赂金额、职务安排、利益分成比例。而在“江南”一栏末尾,赫然写着一行小字:“待沈公归乡后,共议退路,保全大局。”

陆明远攥紧铁匣,眼中燃火。“你们以为烧了账本就能逃?可你们忘了,还有人记得每一笔债。”

次日,他亲赴刑部大狱,提审被收押的周家管家。此人起初抵赖,直至陆明远拿出其子在“明笔堂”写的诉状??控告某县令强征民女,正是其家乡旧案。原来其子也曾受害,却被家族逼迫沉默。

“你效忠的主子,正在毁掉像你儿子一样的百姓。”陆明远平静道,“你要继续当帮凶,还是替天行个道?”

管家伏地痛哭,终吐实情:周廷章多年来通过“孝廉评选”控制地方人事,凡不服从者,便捏造劣迹,贬黜流放;而沈仲衡则利用文渊阁影响力,压制异己奏章,操纵科举取士。二人约定,一旦事发,便由沈仲衡引咎退隐,周廷章断后掩护,其余党羽分散潜伏,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他们说……十年后,新帝登基,旧事无人再提,便可卷土重来。”

陆明远冷笑:“那我就让他们知道,什么叫‘一日为民官,终生追恶鬼’。”

他立即启动“灾情直通车”机制,向全国下发紧急通谕:凡曾受不公处置、举报遭压、申诉无门者,皆可通过地方“问政点”越级上报监察院,承诺三个月内回复处理结果,并严惩报复行为。

短短十日,全国各地雪片般飞来诉状。有山东老农控诉知府强占耕地;有福建学子揭露乡试主考受贿;更有数十名低阶武官联名举报边军克扣粮饷,将领虚报名额吃空饷……每一封,都像一把刀,插进那张巨网的缝隙。

陆明远命人将所有案件分类归档,建立“腐败生态图谱”,并挑选最具代表性的七宗大案,在京城镜堂公开审理。百姓可旁听,学子可辩论,媒体可报道。一时间,朝野震动,清议沸腾。

七月十五,苏州枫桥。昔日交接之地,如今竖起一座石碑,上书“问心碑”三字,碑文刻着所有已查明的贪腐案件始末,以及受害者姓名。

陆明远立于碑前,轻声道:“娘,您教我做人要有秤。今天,我把这杆秤,挂到了天下人的心门口。”

远处,一名白发老妇颤巍巍走近,手中捧着一碗清水,洒在碑底。

“这是我儿当年喝过的井水。”她哽咽,“他说,做官不能忘本。今天我才明白,什么叫本。”

陆明远默默躬身。

他知道,这场仗远未结束。周廷章虽入狱,仍拒不认罪;朱七依旧在逃;沈仲衡之死真假难辨;更多隐藏在阴影中的“旧人”,正悄然蛰伏。

但他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明笔堂”,学习如何写诉状、查证据、质问权力;越来越多的百姓敢在“问政热线”说出真话;甚至连宫中太监都在私下传阅《民生录》摘抄。

黑暗很长,但光已照进来。

八月中秋,月圆如盘。陆明远回到家中,发现院中古井旁多了一只陶罐。打开一看,竟是厚厚一叠手抄笔记,字迹稚嫩却工整,记录着某村近三年赋税变化、粮价波动、孩童入学人数。末尾写道:

“大人,我是湖广一个私塾先生。我看不懂大道理,只会记账。但我相信,只要有人记,真相就不会死。”

陆明远抱着陶罐,站在月下,久久未动。

风过井口,发出低沉回响,像是大地的呼吸。

他知道,这条路还会走下去,走到他倒下的那一天。

而那一天,一定会有另一个人,捡起他掉落的笔,继续写下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