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俗仙 > 368守洞神兽(第2页)

368守洞神兽(第2页)

三天后,奇迹降临新生儿病房。一名早产儿全身发紫,心跳微弱,医生几乎放弃抢救。就在宣布死亡前夕,婴儿胸口忽然浮现一朵微型桃花烙印,随即呼吸恢复,心率平稳。更令人震惊的是,当晚全球二十四家医院报告类似案例,总计三十七名濒临死亡的婴儿因不明原因获救,且全部带有桃花标记。

联合国紧急召开跨学科会议,联合医学、神经科学、量子物理与宗教学者共同研究。最终结论令人震撼:这些婴儿的大脑结构存在异常活跃的“仁子接收区”,能直接感知他人情绪波动,甚至可在无语言条件下理解痛苦与爱。

“这不是进化。”一位老科学家摘下眼镜,声音颤抖,“这是传承。有人把‘心’传给了他们。”

与此同时,青崖山迎来一位特殊访客。

她是个约莫四十岁的女子,背着画板,右腿微跛,脸上有道淡淡刀疤。她不问路,径直走向学堂,在教室外站了整整一日。黄昏时分,她拿出炭笔,开始在墙上作画。起初只是线条勾勒,渐渐显现出一幕场景:战火纷飞的村庄,一名士兵跪在废墟中,手中紧握半截童鞋,痛哭失声。

陈三七走出门,静静看着。女子停下笔,低声说:“这是我父亲。他一辈子没再碰枪,临终前烧掉了所有勋章。可我还是恨他……直到昨晚,我梦见一个小女孩牵着我的手说:‘阿姨,你不该背负这个罪。’”

她顿了顿,从包里取出一本旧相册,翻开一页??正是当年北冥冰原上那位种树女子所绘的《生之证》。“我在展览馆看到这幅画,突然明白,赎罪不是抹去过去,而是让未来长出新的东西。”

陈三七点头:“你想做什么?”

“我想在这里画画。”她说,“画每一个来井边的人,画他们的影子,画他们的眼泪和笑容。我不想让任何一段悔悟,被时间吃掉。”

陈三七笑了。他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字:**俗仙画院**。

消息传开,越来越多的人踏上青崖山。他们不再只为忏悔而来,也有人带着希望、困惑、迷茫。一位失业程序员在井边坐了七天,第八日突然起身,创办公益平台,帮助留守儿童学习编程;一位曾家暴的妻子来到此处,写下长达二十页的认罪书投入井中,随后报名参加心理辅导课程,立志成为反暴力志愿者;甚至还有一位死刑犯,在行刑前夜通过视频连线,请求将自己的最后一句话传给青崖山。陈三七亲自接听,那人说:“告诉那个被我推下楼的孩子的父亲……我对不起他。如果真有来世,我愿做他养的狗,护他十年平安。”视频结束十分钟后,全球十三个国家宣布暂缓执行死刑,重新审议司法体系中的人性维度。

井水愈发清澈,已能照见人心最幽暗的角落,却不刺眼,反而温柔。科学家发现,井周“仁子”浓度达到临界值后,开始向外扩散,形成球形场域,半径每日增长一点二公里。预计三年内将覆盖整个地球。

但这并非没有代价。

某些人开始出现“共感过载”症状:走在街上会突然流泪,因为感知到陌生人隐藏的悲伤;阅读新闻时心脏剧痛,仿佛亲身经历每一场灾难;甚至有人因无法承受亿万生灵的集体痛苦而精神崩溃,需长期服药抑制神经敏感度。

医学界提出警告:人类尚未准备好承载如此庞大的情感网络。

可陈三七只是说:“疼,是因为心还在跳。麻木才是真正的死亡。”

他依旧每日劳作,插秧、挑水、教孩子识字。不同的是,现在常有陌生人远远望着他,不敢靠近,仿佛他是神明,又怕亵渎。唯有小女孩敢拉他的手,问他:“你会一直在这儿吗?”

他望着远处山坡上新开垦的田地,笑了笑:“我一直都在。只不过有时是风,有时是雨,有时是一句没人听见的话。”

某个深夜,盲女再次抚琴。断弦依旧,但她已不再依赖听觉。她能“看见”音符的颜色??悲伤是灰蓝,喜悦是金黄,悔恨是深紫,而爱,是一种无法命名的透明光晕。她哼起那支母亲的小调,窗外白鸟再度飞来,衔花布阵,鸣叫声竟在空中凝成文字:

>“妈妈,我听见你了。”

千里之外,那位研究员正在整理新增的《俗仙志》卷四。这一卷不再由人工抄录,而是由AI自动采集全球公开数据流中符合“真诚悔悟+主动补偿”标准的事件,实时生成文本。他翻到最新一页,赫然写着自己的名字:

>“林昭,四十二岁,天文物理学家。

>曾因专注科研忽视病重母亲,致其孤独离世。

>二十年后,在档案柜缝隙中听见她生前最爱的小调,当场痛哭。

>次日辞职,成立‘临终音乐计划’,为重症患者录制私人歌谣。”

他合上书,久久不能言语。

窗外,桃花悄然绽放。

而在宇宙深处,那口漂浮于太阳系边缘的石井,井沿上的“青崖故渊”四字忽然亮起。井中升起的桃花并未消失,而是化作一粒种子,随引力涟漪缓缓飘向更远的星空。

某颗尚无生命的行星表面,陨石撞击后的焦土中,一丝绿意破壳而出。叶片舒展,形如桃心。风过处,沙粒滚动,仿佛有谁在低语:

>“下一个世界,也该听听人心的声音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