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我在苏轼府上当厨娘 > 4050(第18页)

4050(第18页)

公务处置的差不多了,苏轼难得清闲下来,烤着炙热的火焰,听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心情不知不觉的放松了,他手中剥着剥着烤好的板栗,人却头一歪,睡了过去。

第47章

孩子们见他睡着了,都自觉噤了声,只余些许剥栗子的清脆响声。

约摸过了一刻钟,苏轼清醒过来,问苏迈道:“我睡了多大功夫?”

“大概有一盏茶的功夫。”苏迈劝道,“爹爹去休息一会儿吧,我们几个看着火就行了。”

苏轼摇了摇头道:“过会儿还要去前衙应付朝廷的提举官,我在这儿略微坐坐便可。”

圆娘将剥好的栗子送入他的口中,说道:“师父多吃点儿!”

栗子的甜香沁人心脾,苏轼边吃边道:“到底还是苦了你们几个。”

诚然,密州的生活跟杭州没法比,小孩子的零嘴也不如杭州的时候多,但一家人整整齐齐的生活在一起,便比什么都强了。

圆娘闻言宽慰道:“与城外的饥民相比,我们算是有福的,起码家里的粥管饱,还有太白鸭可以吃,便算不得苦,我虽幼失怙恃,师父视我如己出,没一处是委屈了的,我很知足,望师父也不要内疚自责。”

其余三个亦点头道:“是这样的,等来年若蝗灾还不散的话,我们再多养一些鸭子。”

苏轼笑着点了点头道:“好!”

没多久,提举官到州府衙门了,苏轼被砚青唤回前衙。

圆娘几人继续守在锅灶前,守着飘香四溢的太白鸭,听着汤汁咕噜咕噜翻滚的声音,内心逐渐趋于安宁。

厨娘在另一个锅灶前淘米,只是将白花花的大米换成了橙黄色的栗米,如此也可将粥熬得浓稠些,耗干水分便可成栗米饭。

圆娘见状吩咐道:“可多熬一段时间,闻到香泛味再罢火。”

厨娘恭敬的点头称是。

辰哥儿纳闷道:“为何?”

圆娘解释道:“栗米有寒气,熬煮的功夫小了,寒气去不掉,容易伤脾胃,长时间喝的话,胃里会漾酸水,师父本来就脾胃不大好,必须得吃火候足的栗米饭才不伤身。”

辰哥儿点点头道:“原来如此。”

直到太白鸭炖足一个半时辰,苏轼这才满脸倦容的从前衙回到官舍,略歇了歇才张罗着开饭。

一人一碗黄澄澄的栗米饭,桌上摆着一碟密州特色酸酱,一盆奶白奶白的太白鸭,一碟盐豉姜片,一碟酸浆雪里蕻,一碟芥末菘菜。

看来看去,还是数太白鸭最顺眼。

热气腾腾的鸭肉最好吃,鸭子的油脂很厚,飘在白瓷盆上亦是黄灿灿的,以往苏家做菜总是将这层油脂撇掉不要,如今众人都许久未曾见过荤腥,连着这层油脂也舍不得丢弃。

苏轼夹了一大块鸭腿肉放到圆娘的小碗里,与此同时,圆娘夹了一大块鸭腿肉放进了苏轼的饭碗里,师徒俩默契的相视一笑,鸭肉蒸腾着发白的热气,扑得人毛孔都一一舒展开。

大家一起热火朝天的分吃鸭肉,火候足,鸭肉炖的酥软可口,因为添了田七和枸杞,肉汁十分鲜甜,迸裂在唇齿之间,和着香喷喷的栗米饭一起下肚,幸福又满足。

苏轼忙里偷闲赞道:“今日的栗米饭也较往日香了许多。”

辰哥儿将之前圆娘的话说了出来,苏轼大为感动,又给圆娘夹了好几块鸭肉,将圆娘的饭碗堆成了小山。

唬的圆娘直说:“师父,莫要放了,再放就吃不下了。”

没一会儿,鸭肉分吃殆尽,大家连奶白色的汤汁亦不放过,每人又盛了多半碗栗米饭,夹了一层咸菜铺在栗米饭上,再美美的浇上一层泛着油花的汤汁,用竹箸捣匀,汤汁吃进咸菜里,吃进栗米饭里,于是咸菜与栗米饭都饱满了起来,汤汁却不见了踪影。

这时只要端起饭碗,往嘴里扒拉咸菜与栗米饭就能品尝到太白鸭的味道,混着些许肉沫残渣,让平日里酸辛苦涩的咸菜吸饱了肉汁的鲜香,亦变得可口不少。

圆娘吃得肚子溜圆,她平时很少吃鸭,因为鸭肉油水大,而且处理不好的话会有股难去的腥臊味,鸭肉凉了之后的味道也很难搞,她曾和朋友去过某十分出名的烤鸭店,因为聊天太久把烤鸭聊凉了,最后吃的时候总有一股腥味萦绕不去。自此,她对鸭肉敬谢不敏。

而今天吃到的鸭肉是她两辈子以来吃到最好吃的鸭肉!

可惜鸭肉汤也喝完了,不然可以涮鸭血和豆腐吃,再发上一盆绿豆芽一块涮着吃,啧啧,美啊!

虽然留有遗憾,但可以下次补足,也就不觉得遗憾了,而慢慢的变成一种期待,这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晚膳后,辰哥儿摸着肚皮问任嬷嬷讨山楂饮子喝,想必是撑着了。

王闰之一边给他揉肚子一边劝他以后少吃些,免得小小年纪伤了脾胃。

辰哥儿摇头,少吃不了一点儿!以往在杭州的时候,家里多是吃羊肉,煎的、煮的、炖的、炙的、炒的、炸的,花样繁多,没他没吃过的,他以为人间至味不过如此,如今看来还是他目光短浅了,鸭肉的美味一点也不比羊肉次!

他趴在母亲怀里,不解道:“太白鸭这么好吃,为何唐玄宗还是把李太白赐金放还了?”

圆娘想了想,回道:“大约是皇帝老子珍馐美味吃多了,便觉得太白鸭平平无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