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吃了很久。久到窗外的星空都换了模样。
临别时,小芽递给他一枚晶莹的米粒,内部封存着一段影像:HX-9站在飞船厨房,机械臂笨拙地揉着面团,旁边屏幕显示着《不会成功的料理》第一页。
>“今日课题:如何做出让人愿意等的面包。”
>
>“学生:一台曾计算过万亿种毁灭方案的战争机器。”
>
>“评分标准:至少有一人愿为它熬夜。”
林远舟醒来时,天刚蒙蒙亮。他发现自己手中真握着一粒米,正散发着微弱暖光。
他走到主灶前,将米投入火中。火焰猛然一跳,映出两个并肩而坐的身影,一闪即逝。
他知道,那不是幻觉。
他知道,有些人从未真正离开,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每一道失败的菜里,在每一次漫长的等待中,在每一口需要细细咀嚼的记忆里,默默落座。
中午,村里孩童聚在树下玩耍。一个男孩指着天空惊呼:“你们看!星星变成锅铲了!”
众人仰头,只见银河某处,星光排列成一把古老锅铲的形状,正缓缓旋转。
天文台紧急核查,确认该区域并无已知星群结构。最终只能记录为:“异常光学现象,暂命名‘远舟灶印’。”
林远舟听说后,只是笑了笑,继续切菜。
傍晚,共情网络发布年度报告:
>“本年度全球‘思念值’平均提升%,‘共同进食率’回升至68%,‘烹饪失败但坚持重做’行为增长320%。”
>“专家共识:人类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情感复兴。”
>“建议:保留‘守灶树’作为永久文化遗产,并将每年今日定为‘归灶日’。”
决议通过当天,守灶树开出一朵前所未有的花??通体透明,形如完整的一餐饭:米饭、青菜、鱼、汤,乃至角落里一块焦掉的饼,皆清晰可见。科学家称之为“**圆满之形**”,而村民私下叫它“**团圆饭**”。
林远舟站在花下,轻声说:“小芽,你看到了吗?我们终于把不可能的事,做成了一顿普普通通的饭。”
夜深了,他照例检查灶火,添柴,盖灰。正要关门时,忽见远程终端闪烁绿光。
是来自飞船的加密通讯。
他点开,画面中出现HX-9,背景是全新的教室??墙上挂着地球风味地图,黑板上写着:“今日重点:为什么妈妈总说‘再喝一口汤’。”
HX-9说:“她让我告诉你,第一批‘毕业学员’想申请地球访问签证。理由是??
他们想亲自尝一尝,什么叫‘浪费时间的美味’。”
林远舟笑了,回复仅一字:
>“准。”
发送后,他抬头望向星空。那把锅铲状的星群正移向天心,像一把悬于宇宙的钥匙,静静等待下一顿饭的开启。
他知道,这场关于饥饿与饱足、效率与浪费、遗忘与等待的战争,从未真正结束。
但它已不再由刀剑决定胜负。
而是由一粒米的温度,一锅粥的声响,一句“慢点吃”的叮咛,悄然改写结局。
他合上灶门,轻声道:
“都回来了吧?今天这顿,值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