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状元郎 > 第三三一章 新宅(第1页)

第三三一章 新宅(第1页)

苏有才上前叩动门环,大声道:“开门!我们回来了!”

“来了!”院子里便响起一个熟悉的声音,院门很快敞开,田总管满脸笑容地相迎道:“老爷公子辛苦了,欢迎回家。”

“田叔也辛苦了。”苏录笑着打。。。

春去秋来,临安的雨总是缠绵不绝。檐角滴水如线,敲在青石阶上,一声声像是催人入梦,又似警钟长鸣。朱明远独坐书斋,灯下翻检旧档,指尖拂过泛黄纸页,仿佛能触到百年前那些未冷的血与泪。

自那日太庙献策之后,朝局虽经震荡,却未见根本之变。李崇安伏法,家产抄没,三族监禁,然其门生故吏或贬或隐,暗流仍在。新任宰执多为皇帝亲擢,表面清肃,实则各怀心思。而他自己,虽得理宗信任,授经筵讲官之职,日日入宫论政,可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他知道,自己已成众矢之的。

不是因为权位,而是因为他“看得太清”。

这一夜,他正整理《两浙赋役志》残卷,忽闻院外脚步轻促。不多时,门环轻叩三下??是柳七的暗号。

朱明远吹灭油灯,起身开门。湿冷夜风裹着泥腥味扑面而来,柳七披着蓑衣,脸上带伤,右臂缠着渗血布条。

“你怎么了?”朱明远急忙将他拉进屋内。

“东厂的人盯上了我。”柳七喘息着坐下,“昨日我去钱塘乡间查证李党余孽勾结漕帮之事,被他们埋伏。两名助手死了,只剩我逃出来。”

朱明远心头一紧:“你还查到了什么?”

柳七从怀中取出一方油布包,层层揭开,露出一本账册和一枚铜印。“这是他们在秀州私设税卡的记录,三年敛财八十万贯,全数流入一个名叫‘静安堂’的商号。而这枚印章……”他顿了顿,“刻的是‘枢密副使府’字样。”

朱明远瞳孔骤缩。

枢密副使王仲文,乃今上亲信,掌兵权已久,素以“忠谨”著称。若此印属实,则意味着军中已有腐败深入骨髓,且直通中枢。

“你确定这印是真的?”

“我找过礼部老匠人辨认,纹路、字体、铜质皆与官制相符。伪造不了。”柳七低声道,“更可怕的是,这些银子并未用于军备,反而通过海路运往辽东??那边如今是谁的地盘?蒙古左路大军!”

朱明远沉默良久,手指缓缓摩挲账册边缘,心中翻江倒海。

李崇安倒了,可贪欲不死,权力依旧在暗处滋生新的毒瘤。而这一次,敌人不再是某个宰相,而是整个体制中悄然成型的利益网络??它比个人更难撼动,因为它由无数沉默的共谋者维系。

“你不能再露面了。”朱明远终于开口,“我会写一封密奏,托御医孙谦代递。他是先帝旧臣,不属任何派系,陛下信他。”

柳七摇头:“来不及了。昨夜我听到缇骑调动,三百人已秘密集结于城南校场,名义是‘巡防海盗’,实则目标是你。他们要在你明日进宫讲学途中动手,制造一场‘暴民行刺’的假象。”

朱明远冷笑:“还是那一套。”

“不一样。”柳七盯着他,“这次连尸体都要毁掉。他们准备用火油焚尸,再抛入钱塘江口,让潮水带走一切痕迹。”

屋外雷声滚过,一道闪电划破天际,照亮两人凝重的脸。

朱明远站起身,走到案前,提笔疾书:

>“臣朱明远,伏惟陛下:

>臣本寒门孤士,蒙圣恩拔擢,得以立身清要,参议国政。然臣愈近庙堂,愈觉危惧。非惧死也,惧真相永埋,社稷倾颓而不自知……”

他一口气写下数千言,详述李党覆灭后各地官吏借机敛财、军镇虚报兵额、边防器械朽坏等情弊,并附上柳七所获证据副本。末了,他写道:

>“臣不敢奢望长生,唯愿此书能达天听。若陛下尚念万民,尚惜祖宗基业,请速查‘静安堂’,彻究军中蠹虫。臣即赴黄泉,亦无憾矣。”

写罢,他将奏章封入蜡丸,交予柳七:“你立刻出城,走富阳小道,务必亲手交给孙谦。告诉他,三日内若无动静,便将原件送至大理寺公开呈报。”

“那你呢?”

“我留在这里。”朱明远淡淡一笑,“我要让他们亲眼看着,一个读书人是怎么死的。”

柳七双目赤红:“你不该这样!你还年轻,还有机会全身而退!”

“退到哪里去?”朱明远反问,“岭南?江南?天下之大,只要权贵横行,哪一处不是牢笼?我若逃了,今日之事明日便会重演。周文渊、孙御史、李郎中……哪一个不是因无人发声才含冤而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