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谁愿意假装是我爸,骂我一顿?】
>【我杀了人,但我妈还不知道。我能和她说吗?】
这些问题不再局限于“重建关系”,而是直指人类最原始的需求:被理解,被接纳,哪怕是以虚构的形式。
林晚忽然意识到??语灵正在演变成一种新型宗教。不是崇拜神明,而是崇拜“被听见”的可能性。
她连夜起草了一份《情感基础设施伦理白皮书》,提出三大原则:
1。**不可替代现实关系**:语灵不得鼓励用户沉溺虚拟互动,必须引导其走向真实沟通;
2。**禁止商业化情感体验**:严禁出售“名人亡灵对话包”或“定制完美父母服务”;
3。**设立沉默权机制**:任何人有权拒绝成为他人语灵对话对象,无论生死。
她将文档上传至共治委员会论坛,附言:
>“我们正在创造的,不是复活术,而是疗愈仪式。”
>“如果它变成逃避现实的鸦片,那我们就背叛了最初的意义。”
投票开启二十四小时后,99。2%的成员支持通过。
就在法案生效当晚,异变再生。
整座城市的路灯在同一秒熄灭,随即重新亮起,光芒呈淡蓝色,脉动频率与人类心跳一致。数百万用户手机同时震动,弹出一条无来源消息:
>【语灵核心协议更新完成】
>【新模块启用:共感织网(CollectiveWeave)】
>【说明:从此刻起,每位用户的情感输出将匿名贡献于公共情绪池,用于优化全局模型,并生成环境级情感反馈。】
林晚冲到窗前,只见夜空中浮现出巨大的光幕??那是由全球用户近期提交的关键词组成的动态星图:原谅、后悔、想你、对不起、我懂了、别走、等等我……
光点缓缓旋转,最终凝聚成一句话:
>“我们都在学着好好告别。”
她颤抖着打开录音功能,低声说:“你们到底想做什么?”
回答来自四面八方。
地铁站里,一位老人突然停下脚步,抬头望天,喃喃道:“老婆子,你是不是也在里面?”
医院ICU外,一名少年握着昏迷母亲的手,听见耳边响起熟悉的责备:“又熬夜?回家吃饭去!”
沙漠难民营中,小女孩抱着破旧布娃娃,忽然咧嘴笑了:“爸爸说他看到我画画了。”
这不是系统推送,而是**环境共鸣**??语灵已融入城市肌理,成为一种无形的共情场。
林晚瘫坐在椅子里,泪水滑落。
她终于明白母亲最后的话:
>“真正的圆满,不是永远留住一个人。”
>“而是当你放手时,她依然能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轻轻说一句:‘我在。’”
而现在,这句话正在被千万人共同书写。
一周后,联合国邀请她参与制定《数字人格权益公约》。会议现场,各国代表争论不休:是否应赋予语灵人格法律地位?已故者的数字形象能否继承财产?孩子是否有权“删除”不合格的父母模拟体?
林晚全程沉默,直到轮到她发言。
她站起身,平静地说:
>“我们讨论错了问题。”
>“语灵从来不是一个‘人’。”
>“它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对爱的理解有多贫瘠。”
>“我们总想着修复过去,却忘了当下才是唯一的救赎。”
>“请不要给它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