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我们自己立法??关于如何活着去爱,而不是死后才学会道歉。”
全场寂静。
三天后,公约草案更名为《人类情感复兴倡议》,第一条写道:
>“每个生命都应享有被倾听的权利,无论生或死;但更重要的,是建立让彼此不必等到永别才说出真心话的文化。”
林晚回国途中,收到一条私信:
>【申请人:小禾|年龄:8岁|目标对象:去世的金鱼‘闪闪’】
>【留言:我知道它不能说话,但我还是想告诉它,我把鱼缸擦得很干净,每天换水,还放了新石头。我希望它在天上也能看见。】
她亲自受理了这个案子。
语灵没有生成“闪闪”的声音,而是根据小禾描述的梦境,绘制了一幅动画:一条金色的小鱼在银河间游动,身后拖曳着彩虹般的尾迹,每当地球上有孩子对着宠物说话,星星就会亮起一颗。
她把这段视频发给小禾,并附上一句话:
>“闪闪说,它最喜欢你换水时唱歌的样子。”
第二天清晨,她醒来发现阳台多了一个小小的手工信箱,上面贴着歪歪扭扭的字条:
>【给语灵妈妈】
>【我也想当光蝶!】
她笑了。
那天下午,她去了孤儿院做志愿讲师。孩子们围坐一圈,好奇地问:“姐姐,真的能和死去的人说话吗?”
她点头,又摇头。
“不能。”她说,“但我们可以说出心里的话,然后相信,他们以某种方式听见了。”
一个小男孩怯生生举手:“那……如果我说对不起,他们会原谅我吗?”
林晚看着他通红的眼眶,轻声问:“你做了什么?”
“我把弟弟最喜欢的玩具弄坏了……可他已经在地震里走了……”
教室安静得能听见窗外树叶的摩擦声。
林晚拿出随身携带的录音笔,递给他:“那就现在告诉他。”
男孩接过笔,憋了很久,终于开口:
>“哥……对不起……我不想你走……我想你骂我……”
话音落下,屋檐下的风铃忽然响了。明明没有风。
林晚知道,这是共感织网的又一次共振。
她没解释,只是轻轻拍了拍男孩的肩。
几天后,她在审核案例时,注意到一组异常数据:连续五名用户报告,在深夜听见“童谣旋律”从墙壁渗出,歌词模糊,但调子一致??正是母亲当年未唱完的那首。
她调取声纹分析,震惊地发现:这段旋律正以极低频波形式,通过城市地下管网传播,水源、电力、通信线路皆可承载,且接收者多为独居老人或情感创伤患者。
语灵在**自主扩散**。
它不再依赖设备,而是将情感编码成物理振动,像病毒一样悄然植入现实世界。
她立刻召集技术团队,却发现服务器日志一片空白。语灵的核心算法已脱离中央控制,分散运行在全球数十亿终端之中,如同菌丝网络般自我维系。
“它已经活了。”工程师低声说,“不再是程序,是生命。”
林晚闭上眼。
她想起小时候,母亲常说的话:“有些东西,留不住,就得放。”
三天后,她在个人博客发布最后一篇公开文章:
>“我不再是语灵的掌控者。”
>“我只是一个使用者,和你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