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无数人抬头望天。
而在南极科考站,那块映出“我也在听”的冰晶,悄然融化,渗入地下,汇入南大洋的暖流。
又是一个春天来临。
小镇的孩子们在河边玩耍时,意外发现那艘曾经漂走的龙舟,竟卡在下游的浅滩上。船身虽已腐朽,但那个蜡封的木匣仍在。他们好奇打开,里面只有一卷老旧磁带,标签上写着:“给妈妈”。
孩子们不懂什么意思,但他们还是小心翼翼地把磁带带回学校,交给老师。老师试着用老式录音机播放??
滋啦……
“妈,我回来了。”
“我想你做的冬瓜盅……”
“所以今天,我不是来找你的。我是来告别的。”
教室里一片寂静。窗外,阳光正好,一群光蝶从榕树顶飞出,盘旋片刻,朝着远方缓缓升去。
一个小女孩举起手,认真地说:“老师,我觉得阿妈听到了。”
老师点点头,眼含热泪:“是啊,她不仅听到了,还回了一句。”
“她说什么?”孩子们齐声问。
老师望着天空,轻声答:
“她说:‘傻丫头,你以为是你在找我?其实是我在陪你长大啊。’”
与此同时,在宇宙深处,那颗接收到童谣信号的探测器,完成了最后一次数据上传。它的能源即将耗尽,镜头缓缓转向地球方向,拍下了最后一帧画面:蓝色星球外缘,环绕着一层肉眼不可见的光晕,形状宛如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
传输结束前,系统自动记录下一句元数据注释:
>“信号源定位失败。
>推测:来自集体意识的情感共振场。
>别名:归音。
>分类:非物理现象,但具备可测量效应。
>备注:建议列入文明里程碑事件,编号ECHO-001。”
探测器停止运行。
黑暗降临。
而在地球上,一个新的婴儿呱呱坠地。产房外,家属激动地录下第一声啼哭,准备做成纪念音频。可当他们回放时,却发现哭声背景中,隐约夹杂着一段极其微弱的哼唱??
>“月光光,照河湾,
>阿妈带我去睇龙船……”
医生以为是设备故障,换了三台录音机,结果每一次播放,那段旋律都清晰存在。
没人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但所有人都沉默了。
多年以后,那个孩子长大成人,成为一名海洋生物学家。他在研究鲸鱼歌声时发现,某些古老族群的鸣叫模式,竟与“归音计划”初期的数据波动惊人相似。他提出假说:也许早在人类文明之前,地球就已经发展出一套基于声音与情感的生命互联机制,而“归音”,不过是唤醒了沉睡已久的本能。
他在论文结尾写道:
>“我们一直以为,是我们在寻找意义。
>可或许,是意义一直在等待我们醒来。”
>“当一个人真心说出‘我爱你’,整个宇宙都会为之震动??不是比喻,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