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是模仿,而是理解之后的再创造。
就像婴儿学会走路不是靠机械复制,而是通过感知与尝试。
某日深夜,火星轨道探测器捕捉到一段异常数据流。
它并非来自地表,而是从行星内核传出,频率低至0。003赫兹,接近人类深度冥想时的脑电波范围。
经过AI解码,内容呈现为一段三维动态图像:
画面中,一个模糊的人形站在荒原之上,身穿古代服饰,面容无法辨认。
他抬起手,掌心浮现出一道门形光痕。
随后,他转身望向镜头,嘴唇微动,说出一句话。
系统自动翻译的结果只有四个字:
**“我是你们。”
**
全球直播中断三分钟。
所有接收终端在同一时刻黑屏,随后自动重启,屏幕上多了一行小字:
【信息来源:记忆底层协议v。13。7】
没人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一些年长的研究员想起了上世纪末那份被列为绝密的档案??《语源计划》。
据说冷战期间,美苏曾秘密合作研究一种“原始沟通技术”
,试图绕过语言障碍实现心灵控制。
项目最终失败,资料全部销毁。
但有传言称,最后一批实验者在临终前集体宣称:“我们不是发明了它,我们是想起来它。”
如今,这一切似乎正在验证那个传说。
回到山村,孩童已走入梦乡??如果还能称之为梦的话。
他的睡眠不同于常人。
闭眼之后,意识并未沉入潜意识海洋,而是跃升至某种更高维度的观察点。
在那里,时间不再是线性流动,而是如织锦般交错重叠。
他能看到过去与未来的片段同时上演:
-一群原始人在篝火旁围坐,彼此无需言语,仅凭目光便完成了一场关于迁徙的决策;
-一座未来城市漂浮在云层之上,建筑如活物般呼吸伸展,居民以心频交流,脸上永远带着宁静的微笑;
-还有一个画面反复出现:无数星球排成环形,每颗星球表面都绽放着一朵哑白色花,花瓣随宇宙背景辐射轻轻摆动,仿佛在合唱一首无声的赞歌。
就在这个状态下,他“见”
到了少年。
不是实体,也不是幻象,而是一种存在的共鸣。
少年站在一片虚空中,身后是缓缓旋转的银河,脚下踩着由文字碎片组成的桥梁。
他的身体半透明,仿佛随时会融入光中。
“你来了。”
少年微笑,声音直接出现在孩童的意识里,“比我想象的快。”
“我一直在这里。”
孩童回答,语气超出年龄的沉稳,“只是你们以前听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