篝火熊熊燃烧,映照着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
一位老焊工喝了一口青稞酒,突然唱起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勘探队员之歌》。
其他人陆续加入,歌声粗粝却滚烫,在高原夜空中久久回荡。
朱韵坐在我身边,仰望着满天星斗。
“你说,他们会安心了吗?”
她问。
“也许不会。”
我说,“但他们终于被人看见了。”
她转头看我:“接下来呢?你还会继续参与吗?”
我望着火焰跳动的光影,想起那个叫林晓禾的女孩,想起她在邮件附件里发来的最新模拟结果??YUAN-7-G7代码优化版,能量约束效率提升了18。7%。
“当然。”
我说,“这才刚开始。”
回到北京一个月后,国家档案馆发布公告:经专项审查组核准,**《昆仑计划》相关档案将于2024年元旦正式解密首批内容**,包括人员名单、基础科研记录及部分通信文件。
同时,教育部宣布将在高中物理教材新增“中国聚变探索史”
专题章节,涵盖李允明、董明远、林知远等先驱事迹。
舆论一片沸腾。
有媒体发起“寻找无名英雄”
活动,号召公众提供线索,寻找当年参与项目的普通技术人员。
短短两周内,收到超过两千条有效反馈。
其中一条来自甘肃玉门某退休教师,称其父亲生前常在深夜画奇怪的磁场线图,嘴里念叨“球形约束不行,得用环向偏滤器”
……
我们派团队前去核实,竟发现一套完整的手绘设计方案,时间标注为1977年8月,署名:王建国,昆仑基地外围协作组机械员。
更令人震撼的是,他在笔记末尾写道:“我知道我看不到成功那天,但我愿意做一块垫脚石??哪怕被人踩碎。”
我把这句话抄下来,贴在办公室墙上。
某日下班回家,发现门口放着一个牛皮纸包裹。
没有寄件人信息,只有手写的一行字:“交给青萍工程负责人。”
打开一看,是一本泛黄的日记本,扉页写着:**吴世勋工作随笔(内部留存,严禁外传)**。
我的心跳几乎停滞。
翻开来,前三十页都是常规会议记录和技术讨论。
直到第37页,笔迹突然变得凌乱:
>“1977。03。15晴
>又否决了一次上报申请。
上头问我是不是疯了,竟然支持这种‘空中楼阁’。
可我知道,YUAN-7是对的。
但它太对了,对到会动摇现有能源格局……我只能以‘时机未到’为由压下。
对不起,林知远,我不是不信你,我是怕你们死得太早。”
>“1977。06。22阴
>今天亲眼看见他们销毁第一批样机。
火焰烧穿了金属,也烧穿了我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