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签了字。
因为我若不签,别人也会签,而且会杀更多人。
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小代价??让项目看起来死了,实则散作星火。”
>“1978。01。10大雪
>林知远被送走那天,我去医院看他。
他隔着铁栏对我说:‘你会后悔的。
’我没说话。
我怎么会不后悔?可有些事,必须由坏人来做,才能保住好人留下的东西。”
日记止于1978年4月,之后再无一字。
我捧着这本日记,久久无法言语。
原来吴世勋不是敌人。
他是被迫戴上恶人面具的守夜人。
第二天,我带着日记来到政策研究室,请求将其列入解密范围。
负责人看完后沉默良久,最终点头:“可以公开。
但要加一段注释:历史复杂,评价需慎。
我们批判错误,也理解困境中的抉择。”
走出大楼时,天空飘起了细雨。
我站在台阶上,任雨水打湿肩头。
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正义,不只是惩罚过去,更是还原真相的全貌??哪怕那真相让人痛心,让人难以下判。
半年后,青萍工程主体建筑封顶。
与此同时,YUAN-7升级版原型机完成第二次点火试验,稳定燃烧达189秒,能量增益Q值达到35。6,创下全球同类装置新纪录。
国际聚变理事会发来贺信,称“这是人类迈向清洁能源新时代的关键一步”
。
而在国内一所重点中学的科技节上,一名高中生凭借“基于YUAN-7原理的家庭微型聚变模型”
获得特等奖。
评委问他灵感来源,少年答:“我爷爷常说,风是从青萍之末吹起来的。”
我听说后,特意去了那所学校。
在校史馆门口,我看到一块新立的展板,上面印着四个人的照片:李允明、董明远、林知远、赵德海。
标题写着:“不该被遗忘的科学家”
。
下面还有一行小字:
>**他们没能活在最好的时代,但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创造了最好的时代。
**
我站在那里很久,直到夕阳西下。
回家路上,我打开手机,给朱韵发了条消息:
>“你说得对。
光,真的追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