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掌门怀孕,关我一个杂役什么事 > 第432章 请你赴死合欢宗来袭(第2页)

第432章 请你赴死合欢宗来袭(第2页)

更令人震惊的是,各地开始出现“共感者”。

这些人原本毫无关联,却在同一时间做了相同的梦:梦见一片无边田野,中间站着一个穿粗布裙的女孩,手里拿着画册。他们醒来后,发现自己能听见别人心底的声音??不是靠耳朵,而是靠皮肤、靠呼吸、靠心跳。有人因此痛哭失声,因为他终于明白妻子多年隐忍的委屈;有人跪地不起,因听见了战死兄弟临终前未出口的遗言;还有一个聋哑少女,第一次“听”到了母亲对她说“我爱你”。

这些事传到朝廷耳中,震动朝野。

皇帝召集群臣议事,紫袍祭司残党趁机进言:“此乃新神降世之兆!当立庙宇,设祭坛,选祭司统领万民信仰!”然而话音未落,殿外传来急报:京郊三十六村百姓自发聚集,在田头立起一块石碑,上书四字??

**此痛可说**。

据说那天风很大,吹得旌旗猎猎作响,可每一个走近石碑的人,都能清晰听见地下传来低语,像是无数人在轮流诉说自己的苦难与不甘。有人听完嚎啕大哭,有人默默跪下,将额头贴在冰冷的石面上。

而最诡异的变化发生在皇宫。

皇后已有十月未曾开口,自那一夜梦见女儿(早夭)坐在床边替她梳头后,便整日呆坐窗前。可就在光藤蔓延至皇城地基的那一晚,她突然起身,走到御花园池塘边,对着水面喃喃道:“你说你想吃桂花糕,娘记错了,给你买了芝麻馅的……对不起。”

话音落下,池底淤泥翻涌,一株通体透明的莲花缓缓升起,花开九瓣,每一片都映出一个小女孩的脸,笑着,眨眼,最后轻轻挥手,沉入水中。

太医查不出病因,道士驱不了邪祟,唯有皇帝悄悄下令:不准提“神”字,不准建庙,不准收供奉。

他知道,这场变革早已超出权力所能掌控的范畴。

与此同时,东岭书院迎来一位不速之客。

那人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背着一只破旧药箱,脚步蹒跚地爬上山道。守门弟子认不出他是谁,正要阻拦,却被柳氏拦下:“让他进来。”

来人正是当年那位北境士兵。

他的左腿残疾了,走路需拄拐,脸上刻满风霜,可眼神清澈如少年。他在菜园前停下,从怀中取出一只小小的木马,做工粗糙,却打磨得极为光滑。

“我答应给她做的。”他声音沙哑,“她三岁了,还不怎么会说话。但我昨夜梦见她跑过来,抱着我说:爹,我听见了。”

柳氏接过木马,指尖触到一股温润的光流。

士兵又从包袱里拿出一包土,郑重放在野葵花旁:“这是北境的土。我想让它也长出光来。”

阿芜蹲在他面前,看着他沟壑纵横的脸,忽然问:“你怕吗?这种变化。”

他摇头:“怕过。怕自己疯了,怕被人当成妖言惑众。但现在不怕了。因为我发现,当我愿意说出‘我很痛’的时候,别人也会对我说‘我也一样’。原来孤独才是真正的病,而现在,我们都在互相治病。”

当晚,阿芜召集所有留在书院的人??柳氏、沈烬、几位老教习、还有十几个自愿留下的年轻学子。

他们在广场点燃篝火,围着那幅签满名字的白布坐下。阿芜拿出林昭留下的日记,翻开第一页,念出自己写下的那段话。念完后,她轻声说:“先生走了,但他说的事还没做完。现在,轮到我们继续写了。”

沈烬皱眉:“你要做什么?”

“立第二约。”她说。

众人愕然。

“第一约说的是‘不求神’,可现在的问题是,有人开始把光本身当作神。我们需要新的规则,告诉所有人:这不是崇拜,这是责任。”

柳氏沉吟许久,点头:“就像医者不能只治病,还得教人如何不生病。”

于是,他们开始起草《共生书》。

这不是律法,也不是戒条,而是一套关于“倾听”的实践方法。书中写道:

>“当你听见他人痛苦,请先闭嘴,再呼吸三次。”

>“不要急于安慰,不要强行劝解,只需说一句:我在。”

>“若你自己正沉于深渊,请允许自己说出‘救我’,那是勇气,不是软弱。”

>“每一次真诚的对话,都是光藤生长的一节。”

>“拒绝成为‘拯救者’,但永远做‘见证者’。”

七日后,《共生书》完成,全文三千六百字,由阿芜亲笔誊抄于十丈长卷之上。他们在书院最高处的观星台举行仪式,将长卷悬于星空之下,点燃九盏素灯,象征九次轮回的终结与新生。

那一夜,天地异象再起。

整座东岭山脉的光藤同时发光,光芒顺着地脉流向四方,凡是读过《共生书》或参与签署之人,脚下土地皆浮现淡淡纹路,形如叶脉,持续七日不散。更有无数人梦中见到阿芜站在田野中央,手中不再是画册,而是一面镜子,镜中映出千千万万个不同的脸??老人、孩童、乞丐、将军、囚徒、舞姬……

她们齐声说:“我们都活着,请看见我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