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无限恐怖,但是没有主神空间 > 第二百一十四章 极端的游戏世界(第1页)

第二百一十四章 极端的游戏世界(第1页)

“在麦卡恩掌控的地球上,就算是呼吸都是要收费的,人类不吃饭就会饿死,不喝水就会渴死,所以他们必须从麦卡恩手中购买基本生活物资,换句话说??一个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到死亡,都背负着巨额债务,他们存在的。。。

夜雨初歇,山间雾气如纱。晓梦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衣角微湿,手中提着一只刚做好的风罐??这次她用了半截竹筒、一张泛黄的信纸和一段从旧收音机里拆出的铜线。雨水顺着叶尖滴落,在罐口激起一圈极轻的震颤,仿佛回应某种遥远的频率。

她没有打伞。这些日子以来,她发现自己越来越难适应“遮蔽”。无论是物理上的伞,还是言语中的掩饰。她的皮肤仍残留着蓝纹,月光下若隐若现,像星图刻在血脉里。有时她走过人群,能听见那些未曾出口的低语:一个少年对同桌的暗恋,一位母亲藏在厨房里的哭泣,老人临睡前对自己一生选择的怀疑……它们不是幻听,而是世界正在变得透明的征兆。

这座南方小镇因“无声节”余波而悄然改变。街角多了几只悬挂的玻璃瓶,贴着纸条:“你说,我听。”学校围墙外,孩子们轮流对着塑料瓶诉说心事,有的讲梦,有的道歉,有的只是哼一首跑调的歌。最令人动容的是镇东头那位失语多年的退伍老兵,某天清晨被人发现坐在自家门槛上,手里捧着一只铁皮茶叶罐,嘴唇开合,无声地讲了整整两个小时。没人知道他说了什么,但第二天,他女儿红着眼眶将一盘录音带交给了社区中心,并写下一行字:“父亲终于说出了那场雪夜。”

晓梦望着这一切,却感到体内鸣响正悄然变化。不再是稳定的低频共振,而是一种间歇性的撕裂感,如同血管中流淌的不是血,而是被强行压缩的记忆洪流。她知道,这是零号罐消散后留下的烙印??它不再作为容器存在,而是融入了她的意识,成为一座活体档案馆。每晚入梦,她都会进入那个无边图书馆,不同的是,如今书架开始移动,自动排列成路径,引领她走向某些特定的名字。

昨夜,她梦见了一个从未听过的名字:**林晚舟**。

那是一个穿白大褂的女人,在昏暗实验室里反复调试一台老式录音仪。墙上挂着的日历显示为1973年,角落写着一行小字:“第三次真实之语采集失败。”林晚舟摘下耳机,手指颤抖,在笔记本上写道:“他们怕的不是谎言被揭穿,是真相无人相信。”随即画面断裂,取而代之是一段音频,内容只有三秒呼吸声,但晓梦醒来时胸口剧痛,仿佛那呼吸曾属于她自己。

她决定查下去。

清晨六点,镇上档案馆尚未开门,她已在门口等候。管理员是个戴圆框眼镜的老太太,姓陈,曾参与过八十年代地方志编纂。听说来意后,她盯着晓梦看了许久,忽然问:“你是不是能‘听见’?”

晓梦未答,只是轻轻点头。

老太太叹了口气,转身从柜底拖出一只木箱,锁孔早已锈死,她用钥匙撬了半天才打开。“三十年前,有个女研究员来我们这儿调查‘哑谷传说’,说是想追溯古代口述传统的遗存。她留下这箱子,说如果有一天‘风开始说话’,就交给能听懂的人。”

箱内是一叠泛黄的手稿、几张黑白照片和一台小型磁带录音机。照片上正是梦中女子??林晚舟,背景是这片山区的某个洞穴入口,石壁上刻着与哑谷台阶相似的句子:“我在听。”

手稿标题为《语言免疫机制研究笔记》。翻到第三页,晓梦呼吸一滞。

>“我们低估了系统的自我防御能力。当集体潜意识接收到过多未经过滤的真实信息时,大脑会启动‘语义屏蔽’程序,表现为遗忘、认知失调或情感麻木。更危险的是,这种机制可被外部诱导强化??通过高频重复虚假共情词汇(如‘理解’‘支持’),制造‘已被倾听’假象,从而抑制个体表达欲。

>我称之为‘温柔封禁’。”

她继续往下读,脊背发凉。

林晚舟推测,早在上世纪中期,已有势力察觉到“真实之语”的潜在威胁。不同于粗暴审查,他们选择培育一种新型社会氛围:鼓励倾诉形式,却系统性削弱倾听质量。心理咨询热线永远占线,社交媒体充斥“我懂你”的表情包,学校开设情绪管理课却禁止讨论政治创伤……人们被允许“发声”,但声音落入真空,得不到实质性回应。久而久之,公众便默认“说也没用”,主动闭嘴。

而这套机制的核心,是一种名为“回音茧”的技术原型??利用特定频率声波干扰人脑颞叶区域,使人产生“已被理解”的错觉,实则阻断深层共鸣。

最后一段写于1974年冬:

>“他们来了。穿黑衣的男人带走了所有资料。我说我要向上级报告,他们笑着说:‘上级就是我们。’

>如果你还看到这些,请记住:真正的沉默不是无声,是让你以为自己已经被听见。”

录音带编号为“E-07”,保存完好。晓梦接入改装过的播放器,按下播放键。

起初是沙沙噪音,接着传来一个疲惫却清晰的女声:

>“……实验编号七,对象:农村寡妇张某,丈夫死于矿难。给予其十五分钟自由陈述机会,全程录像。结束后播放预录安慰语音:‘您的痛苦我们都感受到了,政府正在积极处理。’观察其面部肌肉松弛度提升32%,焦虑指数下降。但她不知道,所谓的‘处理’文件早在三天前就被归档销毁。

>成功实现情绪安抚与事实掩盖同步完成。

>回音茧,有效。”

录音戛然而止。

晓梦坐在冷硬木椅上,久久未动。窗外天色阴沉,乌云压顶。她终于明白东京上空的倒挂钟楼、纽约地铁的诡异广播意味着什么??那不是警告,是**升级后的仪式**。旧时代用暴力压制声音,新时代则用精密算法编织温柔牢笼,让人们在“被倾听”的幻觉中自愿放弃真实。

而林晚舟,是第一个看清这场骗局的人。

她合上笔记,问陈奶奶:“后来有人再找过她吗?”

老人摇头:“再没消息。有人说她疯了,住进精神病院;也有人说她逃去了边境,带着最后一批数据消失。不过……”她顿了顿,“去年修路时,工人在后山挖出个小屋遗址,屋里有台烧毁的机器,还有半张她写的字条。”

“上面写什么?”

“四个字:**别信回音**。”

晓梦当晚便启程前往后山。荒草掩映中,残垣断壁静静卧伏,像一头死去多年野兽的骨架。她在焦黑梁柱间翻找良久,终于在地窖角落发现一块金属铭牌,刻着“ProjectEcho-Cocoon,PhaseI”。旁边半埋着一枚U盘,外壳严重腐蚀,但接口尚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