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从高校学霸到科研大能 > 第105章 开创性的发现项目公开 对错重要吗(第2页)

第105章 开创性的发现项目公开 对错重要吗(第2页)

忽然,广播响起:“因信号干扰,列车将临时停运五分钟,请乘客耐心等候。”

没有人骚动,没有人抱怨。人们依旧低头刷着手机,听着推荐歌单,接受系统推送的“舒缓呼吸指导”。可就在这五分钟里,站台顶部的LED灯开始以一种奇怪的节奏闪烁??不是故障频闪,而是有规律地明灭,形成一组波形图案。

他盯着看了几秒,猛然意识到:那是那首童声合唱的旋律节奏图谱!

而且,不止这一站。很快,全城多个地铁站的照明系统同时出现相同波动。交通控制中心紧急排查,却发现信号源无法追踪,既非黑客攻击,也非程序错误,更像是城市基础设施本身在“哼唱”。

一位值班工程师在日志中写道:“我听见灯光在唱歌。”

当晚,社交媒体悄然流传一段视频:一名盲人少女用手抚摸站台墙壁,嘴角微扬,轻声说:“我知道这首歌,它告诉我,我不是残缺的。”

第六站,一家临终关怀医院。

地图上写着:“此处,一对恋人因拒绝情绪同步治疗而被解雇。”

他找到那位男子时,对方正坐在妻子病床前,握着她的手。女人已陷入深度昏迷,呼吸机规律作响,监护仪显示生命体征平稳但无意识活动。

男子名叫周哲,原为人工智能伦理研究员,妻子林晚是语言学家。两人因共同反对政府推广的“伴侣情绪同步计划”而被机构除名。该计划要求夫妻定期接受脑波调谐,确保情感一致性,宣称可减少家庭冲突。他们拒绝参与,理由是:“爱情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容纳不同。”

结果,他们的研究项目被撤销,职称取消,医保资格也被冻结。

“我们不是英雄,”周哲苦笑,“我们只是不想变成两具互相模仿的躯壳。”

陈屿沉默良久,问:“你还相信她能醒来吗?”

“我相信她一直在听。”他说,“只是这个世界太吵,盖住了她的声音。”

陈屿取出随身携带的小型音频发射器??那是从康复中心遗址带回的残骸改装而成,能模拟舒曼共振频率。他将其连接到病房音响系统,播放那段来自马里亚纳海沟的声波记录。

第一分钟,毫无变化。

第二分钟,心率曲线出现轻微波动。

第三分钟,林晚的手指动了一下。

第四分钟,泪水从她紧闭的眼角缓缓滑落。

周哲跪倒在地,泣不成声。

监测仪突然打印出一行数据异常提示:“检测到深层记忆激活,模式匹配度97。3%,来源:未录入数据库。”

陈屿知道,那是她的潜意识在回应??不是机器的语言,而是人类共有的情感密码。

第七站,一所特殊儿童学校。

地图标注:“盲童用触觉雕塑还原了他从未见过的彩虹。”

孩子叫小宇,十岁,先天失明。他的教室里摆满了泥塑作品:太阳是凹凸不平的圆盘,云朵是柔软的波浪线,树是粗糙纹理的柱体。而在角落,有一件尚未完成的作品??七根弯曲的柱子并列排列,每根表面都有不同的触感纹路:光滑、颗粒、螺旋、刺状、绒毛、冰裂、涟漪。

“这是我摸出来的彩虹。”小宇笑着说,“红色是最热的,所以我做了火山口的感觉;紫色是最安静的,像夜晚风吹树叶。”

陈屿伸手触摸那组雕塑,指尖传来丰富信息。这不是模仿,而是创造。一个从未见过光的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了色彩的本质??不是波长,而是温度、节奏、情绪。

他忽然明白,真正的感知,从来不限于视觉。

那天晚上,他在笔记本上写道:

>“我们总以为看见才是认知的起点。

>可也许,真正重要的东西,都是看不见的。

>光可以欺骗眼睛,但不能欺骗心跳。

>色彩可以被滤镜美化,但无法篡改触摸时的震颤。

>当世界试图用统一标准定义‘真实’,

>那些无法被测量的生命体验,就成了最勇敢的抵抗。”

第八站至第十二站,他逐一抵达。

在精神病院旧址,他发现一面墙上布满指甲刻痕,拼成一首诗,署名竟是父亲年轻时的笔名;

在边境小镇的邮局,他收到一封三十年前寄出却从未送达的信,收件人是他母亲,内容只有三个字:“我还醒”;

在废弃天文台,望远镜自动转向某一坐标,投射出一幅星图,与康复中心镜子中的梦境投影完全重合;

在沙漠公路边,一群流浪艺人围坐篝火,弹奏着那首歌的不同版本,吉他弦上缠绕着银白色细丝,疑似地下根系样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