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局医官的突然造访,以及那个匪夷所思的请求——定制外科手术器械,让赵楷彻底懵了。他的科技树,在经历了军械、纺织、计量、材料、热处理乃至砲械的艰难攀爬后,难道又要朝着医学器械这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再次“歪”出去了?
这跨度未免也太大了!
“王医正,您……您不是在说笑吧?”赵楷难以置信地看着眼前这位气质儒雅的老者,“下官乃是匠作监丞,终日与斧凿铁石为伍,于岐黄之术、人体经络一窍不通,何德何能,敢为太医局制器?这……这岂非贻笑大方?”
王医正却神色郑重,摇头道:“赵先生过谦了。老夫岂是妄言之人?实是久闻先生大名,知先生于‘标准化’、‘精密度’一道,颇有建树。而我太医局外科,尤以金疮科(战伤外科)、骨科及痈疽剖割之术为要,于器械之精、利、准,要求极高。然现有器械,多为匠人凭经验打制,形制不一,锋锐不足,尤其柳叶刀、探针、镊、钩等细巧之物,更难称手,于病患而言,多有不便,甚至……徒增痛苦。”
他叹了口气,继续道:“老夫曾观摩过贵监所制‘靖虏弩’之机括零件,其小巧精密,严丝合缝,绝非寻常匠人可为。又闻先生有法度,可使器出一型。故冒昧前来,恳请先生以制军械之巧思,施于医道,为我等制一批合手、锋利、一致之外科器械。此非为奇技淫巧,实乃活人济世之功德也!”
一番话,情真意切,有理有据。赵楷听明白了。太医局看中的不是他的医学知识,而是他对精密加工和标准化生产的掌控能力!他们需要的是更精良、更可靠的工具!
活人济世……功德……这几个字重重地敲在赵楷心上。他搞军械,是为了杀敌保国,间接活人。而医学器械,是直接用于救死扶伤!这意义非同一般。
他无法拒绝。
“医正言重了。若太医局确有需求,下官……愿尽力一试。”赵楷郑重应承下来,“然,下官于医道实是门外汉,需医正遣派熟手医工,详述器械形制、用法、要求,方可着手。”
王医正闻言大喜:“如此甚好!多谢赵先生!老夫这便安排得力医工前来,与先生详细切磋!”
送走王医正,赵楷站在工坊里,看着满地的铁砧、炉火和军械零件,感觉极其魔幻。他要开始做手术刀了?这科技树歪得连他自己都措手不及。
很快,太医局派来了两位年轻的医工,还带来了一整套当前使用的外科器械。有刀(大小柳叶刀、破痈刀)、针(缝合针、探针)、钩(拉钩、探钩)、镊(各种镊子)、锯(骨锯)、锉(骨锉)、钳(止血钳、取物钳)等等。
赵楷拿起一把所谓的“柳叶刀”,仔细观看。刀身是铁制的,锻造痕迹明显,刃口打磨粗糙,甚至有些卷刃,刀柄是粗糙的木片铆接,握感极差。他试着用指腹轻触刃口,感觉远谈不上锋利。
“这……便是手术刀?”赵楷皱眉问道。
年轻医工苦笑:“让先生见笑了。此已是京中最好铁匠所制,然……然用于剖割痈疽,时常拖泥带水,徒增患者痛楚。用于缝合,针体粗大,穿皮过肉,阻力甚大……”
赵楷又拿起骨锯,锯齿参差不齐,锯条韧性不足,易折断。
“这些器械,用前都需我等自行再打磨,然手艺不精,往往愈磨愈差……”医工无奈道。
赵楷心中了然。问题的核心依旧是材料、加工精度和标准化。
材料需要更好的钢(硬度、韧性、防锈性)。
加工需要更精密的锻造、研磨和热处理。
标准化则需要统一的形制、尺寸和性能。
这几乎是将作监面临的老问题在另一个领域的重现!
但难度更大!因为医疗器械对生物相容性(虽无此概念,但要求不腐蚀、不易感染)、使用手感(人体工学)和极端锋锐度的要求,远比军械零件苛刻!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赵楷再次感到了自身知识和资源的局限。但他没有退缩,反而升起一股强烈的斗志。这是将他的“歪理”应用于救死扶伤的绝佳机会!
他立刻行动起来。
首先,是材料。他不敢再用那些质量不稳的官营铁料,而是动用了狄明月的关系,花重金从民间搜罗了一些珍稀的“镔铁”坯料和高碳钢(用于制作精品刀剑的材料),甚至尝试使用白银(抗菌?)制作一些特殊器械。
其次,是设计。他让医工反复演示每一种器械的用法,仔细揣摩其发力方式和接触人体的部位,尝试优化器械的形状、重心和握柄,使其更符合人体工学和操作习惯。他甚至画出了带尺寸标注的草图(用了他的标准尺)。
然后,是加工。他将任务交给了将作监手艺最精湛的老金银匠和微雕匠人(这些工匠平时负责制作盔甲装饰和精密仪器的零件)。采用手工锻造、精细锉磨、局部淬火(小心翼翼)和手工抛光的工艺,一点点地打磨每一件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