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极其缓慢,废品率极高。对精度的要求远超军械。一把柳叶刀的刃口,需要在高倍放大镜(水晶磨制)下反复检查,要求刃线平直,无缺口卷刃。一根探针,要求细长而富有弹性,不能脆断。
赵楷几乎动用了全部的秘密家底:他的标准尺、放大镜、甚至偷偷使用硅藻土炉进行局部热处理。他再次游走在“违规”的边缘,但这次的目标是“活人济世”,让他心里多了几分底气。
他还尝试引入了简单的表面处理,如抛光、钝化(用酸洗或植物油煮,防锈),虽然粗糙,但比原来有了进步。
经过数月不懈的努力和无数次失败,第一批“标准化”外科器械的样品终于制作出来了。包括十把不同型号的柳叶刀、五套缝合针、三把骨锯、若干镊子、钩子等。
样品送到太医局,王医正和几位外科高手亲自试用。
试用结果,令人震惊!
“好刀!好刀啊!”一位擅长剖割痈疽的老外科医官,拿起一把新制柳叶刀,轻轻在准备好的猪皮(模拟)上一划,刀锋过处,切口平滑至极,几乎无阻力!“如此利刃,下手如行云流水,患者之苦可减大半!”
缝合针细滑尖锐,穿透力强;骨锯锯齿均匀,切割顺畅;镊子夹持稳固,不滑脱……
“妙极!妙极!”王医正激动得胡须颤抖,“赵先生真乃神人也!此等利器,活人无算!活人无算啊!”
太医局上下,对这批新器械赞不绝口,视为至宝。立刻向赵楷下了更大的订单,并希望他能继续改进和扩充器械种类。
赵楷的成功,很快在太医局内部传开,并逐渐扩散到汴京的一些知名医馆。不断有医官和郎中慕名而来,希望能从将作监“订购”或“定制”精良的医疗器械。
赵楷一时间应接不暇。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需求,但也是一个雷区。私自为民间制作官中器械,是重罪。
他立刻将情况禀报曹玮,请求指示。
曹玮闻报,也十分惊讶。他没想到赵楷真能把这事做成,而且还做得如此出色。他沉吟良久。太医局是官署,为其制器名正言顺。但民间需求……
最终,曹玮给出了一个模糊的指示:“太医局之需,乃分内之事,当尽力满足。然民间……需有法度。可择其善者,以‘太医局监制’之名,少量试制,不得靡费官料,不得耽误正业。”
这等于开了个小小的口子,允许赵楷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用“富余”的产能和材料,为少数“有资质”的医馆制作器械,但要打上“官印”,控制数量。
赵楷心领神会。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于是,将作监破天荒地开辟了一个小小的“医械作坊”,由赵楷直接管理,抽调精干工匠,专门生产高质量的外科器械,优先供应太医局,少量“特供”给几家大型官办医馆。
这件事,看似是科技树的一次意外分枝,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深远影响。
首先,它极大地提升了汴京外科医疗的水平,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手术成功率,赵楷无形中积下了莫大的功德。
其次,它迫使将作监的工匠们去挑战更高的加工精度和更复杂的材料处理工艺,无形中锻炼了队伍,提升了整体技术水平。尤其是微加工、精密研磨和小件热处理的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为赵楷的“标准化”理念,找到了一个超越军事用途的、更具普世价值的应用场景!“精度”和“标准”,第一次与生命和人道直接关联起来,赋予了其更崇高的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朝野上下对“奇技淫巧”的某些偏见。
连一向看赵楷不顺眼的王貺,这次也难得地没有站出来唱反调。毕竟,谁也不敢轻易得罪太医局,更何况这事关人命,道德高地无可指摘。
然而,利益的诱惑无处不在。赵楷制作的“精良医械”很快在黑市上炒出了天价,仿制品也开始出现(虽然质量差很多)。太医院和赵楷不得不加强管理,严防技术泄露和倒卖。
就在赵楷忙于平衡医械生产与各方关系时,南下平叛的大军凯旋回朝了。
狄青率军返回汴京,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皇帝亲自郊迎,封赏极厚。狄青的声望如日中天。
鲁小鱼也随军返回,黑了,瘦了,但眼神更加锐利,带着经历过战火的沉稳。他带回了前线的第一手反馈,也带回了……一身的伤病。
在南征途中,翻山越岭,瘴疠侵袭,鲁小鱼不幸染上了严重的风湿,关节肿痛,行动不便,尤其在阴雨天,痛苦难当。随军医官束手无策,只能缓解。
赵楷看到爱徒的模样,心疼不已。他让太医局的医官为鲁小鱼诊治,但风湿乃是顽疾,难以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