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三国:从樵夫到季汉上将军 > 第154章 乱世初显感谢天街巡游者大大打赏(第1页)

第154章 乱世初显感谢天街巡游者大大打赏(第1页)

中平五年的冬天,北方的雪落得轻悄,不如往年那般酷烈。

这使许多有识之士略松了口气。

如今的大汉,实在再经不起半分动荡了。

不知是否“中平”这个年号本就与大汉的气运相克,自中平元年始,。。。

山南四月,雨丝如织。细密的水珠顺着茅檐滴落,在门前青石上敲出清脆声响。那间曾住过“种田将军”的茅屋依旧立在溪畔,墙角桑树已高过屋脊,枝叶婆娑,影子投在泥墙上,随风轻轻晃动。屋内无人,但灶台干净,书案上《齐民要术》仍摊开着,仿佛主人只是暂离片刻。

远处田埂上,几个少年正用竹竿测量水位,口中念着牛金所授口诀:“春分起渠,清明过坎,谷雨灌秧,不可迟缓。”他们脚边放着一卷羊皮图,正是当年牛公亲手绘制的《南中水利全图》,如今已被反复临摹数十遍,传至各寨。

就在这片宁静之中,一匹瘦马自北岭疾驰而下,马背上的信使浑身湿透,肩头披风早已被荆棘撕成碎片。他冲入议事坪,声音嘶哑:“急报!魏国遣使入吴,密约共伐季汉!曹?亲令细作重金收买南中旧部,欲断我粮道、焚我仓廪!”

七十二部首领闻讯齐聚,神色凝重。乌桓老酋长拄杖而起,怒声道:“三年前他们派刺客不成,如今又要兴风作浪?可恨那些贪利之徒,竟忘了共耕大典上的誓言!”

摩沙族族长冷笑:“不必恼怒。牛公虽去,但他留下的不只是田与渠,还有人心。”说着,他从怀中取出一块木牌??那是“耕贤榜”上的荣誉凭证,上面刻着“勤耕济众”四字,“今我愿率本族勇士三百,巡守边界,护粮道、查奸细,不负牛公教化。”

众人纷纷响应。短短三日,南中各部自发组织巡防队,沿江设卡,入林搜探。孩童也不再嬉戏,每日清晨由长老带领,在村口演练警哨暗语。学堂里,《千字文》之后加授了一课:“防奸识谍,守土有责。”

而此时,千里之外的夜郎山谷深处,一道佝偻身影正蹲在溪边洗药。老人须发皆白,却眼神清明,手中一把铁铲翻动砂石,寻觅一种名为“赤苓”的药材。他身后是一座低矮石屋,门楣上挂着块破布,写着“济世庐”三字。

这人正是牛金。

他并未远走海外,也未曾归隐桃源,而是悄然深入南疆腹地,行医济贫,足迹遍及瘴疠横行的溪峒蛮寨。这一年来,他治疟疾、驱蛊毒、接生难产、救活溺童,被人唤作“药翁”。没人知道他曾是叱咤风云的骠骑将军,只知这位老先生懂星象、识草木、能断病根于脉息之间。

这一夜,山雾弥漫,忽有脚步声自林间传来。两名衣衫褴褛的少年跌跌撞撞扑到门前,其中一个背上还驮着个昏迷的小女孩。

“老爷爷!求您救救她!”年长者哭喊,“她吃了野菇,腹痛如绞,已经吐了三次血……”

牛金不语,迅速扶人进屋,点燃油灯。他搭脉片刻,眉头微皱:“这是‘鬼伞蕈’中毒,若再晚半个时辰,五脏俱腐。”说罢起身开柜取药,动作麻利得不像七十高龄之人。

半个时辰后,少女悠悠转醒,睁眼见一位白发老人坐在床边喂她米汤,颤声问道:“您……是神仙吗?”

牛金摇头微笑:“我不是神仙,只是个怕看见孩子死的人。”

次日清晨,少女康复,其父携全家赶来叩谢,献上一头黄羊、十斤糙米。牛金只收了一袋米,其余尽数退回。“你们比我更需要这些。”他说,“今年春寒,收成不易。”

那人哽咽道:“可您连件像样的衣裳都没有……”

牛金低头看了看自己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袍,笑道:“衣服破些无妨,只要心不破就行。”

话音未落,门外又传来喧哗。一名猎户慌张闯入:“药翁!不好了!昨夜上游涨水,冲垮了李家湾的拦沙坝,泥石流埋了两户人家!还有十几个娃被困在坡上,下不来!”

牛金立即抓起药箱和绳索便走。山路崎岖,雨水让岩壁滑如涂油。他攀藤而上,一脚踏空险些坠崖,却被身后少年一把拽住。抬头看去,竟是曾在义州学堂读书的那个小女孩,如今已长成亭亭少女。

“牛公!”她含泪叫道,“我就知道您在这儿!我们找了您整整八个月!”

牛金怔住。

少女抽泣着说:“南中太平了,可我们也快忘了该怎么守住它。细作混入市集,假借商贾之名散播谣言;有些年轻人开始嫌弃种地辛苦,想去成都当兵挣功名;甚至有人拆了渡槽去卖陶管换酒喝……大家都说,要是您还在,绝不会让这一切发生。”

牛金沉默良久,仰头望天。云层厚重,不见日光。

“不是我不在,”他缓缓道,“是你们忘了为什么而耕。”

回到“济世庐”,他彻夜未眠。油灯下,他铺开一张羊皮纸,提笔写下一封长信,托付给那位猎户:“送去成都丞相府,亲手交予诸葛丞相,不得经他人之手。”

信中写道:

>“臣牛金顿首再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