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大周文圣 > 第242章 狼族半圣妖蛮百万联军(第2页)

第242章 狼族半圣妖蛮百万联军(第2页)

江行舟抬头,平静回应:“仁慈不是剥夺思考的权利。真正的觉悟,是从怀疑开始的。”

两人对峙一夜,笔锋与幻象激烈交锋。最终,江行舟撕下自己一片皮肉,燃作灯油,照亮石壁,高声诵出百种不同版本的《心经》,从梵文本到民间俚语译本,从孩童口诀到老僧顿悟之语。

万千声音共振,震碎了壁画上的邪意。那张佛陀之脸痛苦嘶吼,终是崩塌,露出背后森然白骨??第三具“文骨”就此现形。

他将其捧出,郑重封入玉匣:“陈景昭、慧明禅师……你们的名字,我会一一找回。”

随着每一具“文骨”出土,文脉图上的黑流便减弱一分。百姓之间也开始流传新谣谚:“文狱不开门,读书人断魂;文狱一开路,万民敢说话。”

然而,朝中反对之声愈烈。

第四站前往江淮时,一封密报飞抵江行舟案前:柳元衡已在洛京策动百官联名上奏,称“江某挟私权,毁祖制,动摇国纲”,并暗中调动禁军封锁江南水道,意图截断巡行之路。

更令人震惊的是,皇帝竟默许此举。

张栩怒不可遏:“他答应让你查的!”

江行舟望着江面烟波,淡淡道:“他给的是‘一次机会’,而我们走得比他想象的更深。触及太庙,已是极限。如今追查至地方权贵、宗教势力乃至整个文官体系……他保不住我们了。”

王陵冷哼:“那就打出来一条路。”

江行舟却笑了:“不必。真正的文战,不在刀兵,而在人心。”

于是,他在扬州城外设坛讲学,连讲七日,主题只有一个??**“何为正确的错误?”**

第一日,他讲述陈景昭如何因一本被篡改的书而丧命,问:“若一本书可能被人利用,我们是否就该烧掉所有书?”

第二日,他剖析敦煌壁画如何用美掩盖谎言,问:“若一幅画能让千万人安心,哪怕它是假的,我们是否就该接受?”

第三日,他谈及科举制度百年积弊,问:“若一个寒门子弟必须背诵十遍《忠君赋》才能参加考试,那他的‘才学’还是真实的吗?”

每问一句,台下便有人痛哭,有人怒吼,有人恍然大悟。

到了第七日,万名学子自发聚集坛前,齐声朗诵《抗诏书》片段。声浪滔天,竟引动长江文气共鸣,江心掀起金色巨浪,映出半空中浮现的《立学令》全文!

这一幕被飞鸟传信四方,数日内,十二州相继爆发“鸣冤潮”:书肆掌柜公开售卖禁书残卷;县学生员集体罢考抗议审查;甚至连宫中太监都有人偷偷抄录《文狱律》藏于袖中。

压力之下,皇帝终于再度召见江行舟。

这一次,殿内多了一个人??柳元衡。

白发苍苍的老讲读官跪坐于侧,眼神阴鸷如蛇。他缓缓开口:“陛下,臣有一问:若天下人都成了‘文狱丞’,那还要朝廷何用?”

江行舟坦然答道:“朝廷是用来服务百姓的,不是用来垄断真理的。若有一天,每个村塾先生都能评判政策对错,每位农妇都能读懂税赋条文,那才是文治盛世。”

柳元衡冷笑:“那你可知,混乱往往始于‘人人执笔’?暴民也能写诗,狂徒也能著书,若任其妄言,社稷危矣!”

“但若只准一种声音存在,”江行舟直视对方,“那所谓的‘秩序’,不过是高压下的寂静。寂静久了,火山必喷。”

两人言语交锋,宛如刀剑相击。最终,皇帝疲惫挥手:“够了。江卿,朕允你继续北巡,但立下军令状:一年之内,若未能查明全部‘文骨’去向,并提出可行改革之策,便自行辞官,永不涉政。”

“臣,领旨。”

离开皇宫那夜,江云宁悄悄告诉他:“柳元衡年轻时也曾是热血书生,因上书直言触怒先帝,被贬十年,归来后性情大变。他不是坏人,只是……太怕再次失控。”

江行舟仰望星空,轻声道:“所以我更要让他看见,秩序与自由,可以共存。”

第五站,进入南岭蛮荒之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