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独步成仙 > 5919章 爆发(第1页)

5919章 爆发(第1页)

以几艘巨舰为中心,惊人的血雾向四周弥散开来。血雾中数百个身披血色道袍的人挥动大幡。

大幡展动下,巨舰上的青铜大鼎内,血液翻滚,凶煞暴虐的气息冲天,一阵强过一阵。

嗖嗖嗖,接连的嘶吼声中,成。。。

细雨如丝,落在南岭的每一片瓦檐上,敲出轻缓而绵长的节奏。陈砚站在祠堂门口,手中那支雕花木笔尚未收起,墨香与湿气交织,在空气中凝成一种近乎神圣的气息。他望着远处山道上渐行渐远的身影??第一批“千村讲述计划”的志愿者背着行囊,肩头扛着共忆终端,脚步坚定地走入烟雨深处。

他们的背影模糊在雾中,却像一颗颗种子,即将落入干涸的土地。

陈砚闭上眼,掌心微热。那是金纹再次苏醒的征兆,不是疼痛,而是共鸣。他知道,这股力量已不再属于他一人,而是随着每一个被唤醒的记忆、每一句低声诉说的故事,悄然扩散至更远的地方。承心木的根系早已穿透地脉,银丝般的网络在地下无声蔓延,连接着那些曾孤独终老的灵魂,也牵引着尚在人间踟蹰的生者。

就在此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宁静。

是林晚,她撑着一把油纸伞奔来,发梢滴水,怀里紧紧护着一本泛黄的册子。“陈先生!”她喘息未定,“我翻出了爷爷留下的账本……不,它根本不是账本!你看这里??”她颤抖的手指翻开一页,只见密密麻麻的数字之间,夹杂着极小的字迹:“三七年冬,逃难至南岭,途中饿死两人,埋于松林坡下。长子拾柴时遇匪,为保粮袋跳崖……未归。”

陈砚接过册子,指尖轻轻抚过那些隐藏的文字。它们像是被刻意压低的声音,藏在日常琐碎之下,却承载着最沉重的真实。

“原来他一直记得。”林晚声音哽咽,“可我从小只听他说‘日子要往前看’,从没听过这些……为什么不说?”

“因为怕你背不动。”陈砚低声道,“有些记忆太重,亲历者宁愿自己吞下去,也不愿后代再尝一遍苦。”

林晚怔住,良久才喃喃:“可现在,我能感受到了。昨天夜里,我梦见一个穿破棉袄的小孩蹲在雪地里啃树皮,我冲他喊‘回家吧’,他抬头看我,眼神和我爸一模一样……醒来时枕头全湿了。”

陈砚点头:“那是你曾祖父的记忆,在找你。”

雨渐渐停了,云层裂开一道缝隙,阳光斜照下来,映得桃树上的露珠如星点闪烁。忽然,承心木幼苗剧烈震颤,一片叶子飘落,竟在空中化作一行浮光文字:

>“我在贵州铜仁,听见了南岭的风。”

陈砚瞳孔微缩。这是共忆网络首次主动传递信息,不再是被动接收,而是**回应**。

他立刻取出共忆终端,启动定位系统。信号源来自武陵山区一座几乎与世隔绝的侗寨,那里有一位百岁老人吴阿婆,据村民说,她一生未嫁,守着一座无名坟茔,每逢清明必烧一叠写满字的黄纸,但从不让任何人靠近观看。

“她可能一直在独自记录。”林晚恍然,“她的记忆从未上传,却能感应到我们……说明共忆网络已经开始自发寻找‘沉默的讲述者’。”

陈砚当即决定启程。

三日后,他们抵达侗寨。吊脚楼依山而建,青苔覆瓦,石阶蜿蜒如血脉。吴阿婆坐在屋前竹椅上,白发如霜,双眼浑浊,手指不停摩挲着一枚铜钱。

“她已经十天没说话了。”村长低声告诉他们,“连饭都不肯吃。”

陈砚缓缓走近,在她面前蹲下,将手掌贴在地面??那是共忆仪式的起始动作。刹那间,一股冰冷而汹涌的记忆洪流冲入脑海:

战火纷飞的1944年,湘桂大撤退。一支学生军徒步南迁,三百余人中有一半是女学生。她们剪短头发,穿上军装,背着课本和伤员同行。吴阿婆那时还是十六岁的少女,名叫吴秀兰,是省立女子师范的学生。她们一路走,一路教沿途村民识字,用粉笔在墙上写下“国家不可亡,民族不可辱”。

某夜暴雨倾盆,队伍被困山洞。次日清晨,发现两名女生失踪。追至悬崖边,只见岩壁上用血写着:“勿念,速行。我们拖住了敌人。”

多年后,吴秀兰回到故地,在悬崖下找到两具白骨,合葬立碑,碑文只有四个字:**姐妹同归**。

但她不敢立名,怕惹是非。从此每年清明,她便烧一张亲手写的名单,上面记着那三百人的名字、籍贯、生平片段。七十多年来,从未间断。

“她不是不说,”林晚泪流满面,“她是怕说了也没人听。”

陈砚深吸一口气,取出雕花木笔,在空中虚划一圈。共忆终端自动开启最高权限,一道银光自桃核核心射出,直贯天地。与此同时,全球数百个正在使用共忆系统的家庭、学校、纪念馆同时接收到一段加密记忆流。

解码之后,竟是整整三百页手写体名录,附带语音讲述。

纽约某图书馆内,一位华裔老妇突然站起身,指着屏幕惊呼:“这是我姑妈!她失踪八十年了,家里都说她死于空袭,可原来她是跟着学生军走了!”她跪倒在地,失声痛哭。

巴黎街头,一名年轻记者读完名录后立即拨通编辑部电话:“取消今日所有选题。我要做一个专题??《被遗忘的抗战青春》。”

而在台湾高雄,一位九旬老兵颤抖着抚摸屏幕上的名字:“小梅……你还记得那首《松花江上》吗?我答应教你唱的,可我一直没敢开口……对不起啊……”

吴阿婆依旧沉默,但眼角缓缓滑下一滴泪。

那一夜,侗寨举行了百年未有的“长桌夜话”。村民们围坐火塘边,轮流讲述祖辈的故事。有人说起祖父曾为红军带路穿越雷区,却被误认为奸细枪决;有人讲外公在饥荒年份偷偷放粮给邻村,事后遭批斗致残……话语如溪流汇成江河,最终涌入共忆网络。

桃树顶端的新果再度亮起,这次光芒持续整整一刻钟,随后分化成千百道细线,射向不同方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