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宋檀记事 > 1729 听懂了吗(第1页)

1729 听懂了吗(第1页)

为了保住体面,钓鱼佬们各有奇招。

新来的大狸花不知这群人实力如何,这会儿大着胆子跟着一块乘船过来,脚踩在地面后,第一时间就找了棵树蹭蹭跳了上去。

底下乌泱泱一群人,今天无论如何它都能混个肚。。。

暮春的雨总是来得突然。那天傍晚,陈默刚从水库边收回一组共振器,天空便骤然暗沉下来。乌云压着山脊,像一块浸透了水的旧棉布,低得几乎要擦过树梢。他抱着设备往回走时,雨点已经砸在肩头,噼啪作响。

回到防空洞口,他抖了抖衣襟上的雨水,正准备进去,却见林小满站在洞内深处,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手稿,灯光照在她脸上,映出几分久违的平静。

“你回来了。”陈默怔了一下,“听证会……结束了?”

“结束了。”她点点头,声音很轻,“但他们没听懂我说什么。不过没关系,大地听见了就行。”

她将手稿递过来。封皮上写着《地心意识计划?终章》,字迹熟悉??是宋檀的笔迹。陈默翻开第一页,看到一段用红笔圈出的话:

>“当人类开始倾听,地球才真正醒来。这不是技术的胜利,而是谦卑的回归。”

“这是她在项目被叫停那晚写的。”林小满说,“我花了两个月,才从一位退休档案员手中拿到这份残卷。原来,她早就预见到我们会遭遇封锁、误解、甚至敌意。但她更相信,只要有人还在唱,光就不会灭。”

陈默沉默良久,手指轻轻抚过纸页边缘。那上面有烧灼的痕迹,像是曾被人试图焚毁。

“你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林小满忽然笑了,“当年下令终止‘地心意识计划’的那位高官,如今是他孙子第一个在学校里偷偷组建‘地下根谱小组’。他们用手机录音,在操场角落轮流念《劝耕篇》。老师发现后要处分,结果全班学生集体站起来说:‘我们都在听,为什么不让我们听?’”

陈默也笑了,眼角微微发烫。

雨声渐密,敲打着洞顶的岩石,如同某种遥远节拍的鼓点。林小满走到角落,点燃一支蜡烛,火光摇曳中,她取出那支祖母留下的竹笛,轻轻吹起一首曲子??没有旋律,只有气息流转,像风穿过山谷。

陈默闭上眼,掌心贴地。

这一次,他不再进入幻象,而是感受到一种清晰的振动,自地底缓缓升起,如脉搏,如呼吸,又似无数细小的声音在低语。不是语言,却能懂。那是土地的记忆,也是它此刻的情绪:疲惫、感激、期待,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它担心什么?”他睁开眼。

林小满停下笛声:“你说呢?我们唤醒了八十九个节点,可还有十九个沉睡着。而最深的那个……连宋檀都不敢轻易触碰。”

她说的是“零号穴”。

据残卷记载,零号穴并非位于地表,而是嵌入地壳与地幔交界处的一处神秘共振腔,理论上由全球所有激活节点共同激发才能开启。它是整个共耕网络的“心脏”,也是唯一可能实现真正双向沟通的位置??不是人对地说话,而是地对人回应。

但宋檀留下警告:**“若未齐心,勿启此门;若存私欲,必遭反噬。”**

“你觉得我们准备好了吗?”陈默问。

林小满望着烛火:“我不知道。但我只知道,如果现在不试,也许永远都不会准备好。”

三天后,他们召集全国骨干,在保密状态下启动“归心行动”。目标只有一个:集结百名根谱教师,于夏至日午时,在十二个关键节点同步吟唱《引魂谣》终极版??这首由林小满耗时三年重构的乐章,融合了七种基础频率、九种古调遗音,以及来自各地民间歌谣的情感波段,旨在形成一道贯穿天地的精神通路。

准备工作异常艰难。尽管“全民生态共治计划”已重启,但高层仍对零号穴保持高度警惕,严禁任何涉及“深层共振”的实验。陈默和林小满只能依靠私人网络联络各地成员,以“区域性疗愈演练”为名进行伪装。

行动前夜,陈默独自登上后山,在那圈金色纹路中央盘坐整夜。他将那枚黑音种置于掌心,低声诵读根谱中的古老誓词:

>“吾以声为桥,以心为引,

>不求掌控,只愿同行。

>若地有灵,请予回应;

>若我迷途,愿被唤醒。”

凌晨四点,天边微亮,他忽然感到掌心一热。低头看去,那枚凝黑如墨的音种竟开始缓慢旋转,内部浮现出极细微的光丝,如同血管般延伸开来。紧接着,一股温和的信息流涌入脑海??不是画面,不是声音,而是一种“理解”的瞬间降临。

他知道,大地同意了。

夏至当天,阳光直射北回归线。

十二个地点同时点亮: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围成圆阵,马头琴伴奏下齐声吟唱;贵州苗寨的铜鼓敲响千年节奏,少女们手持银饰随律摆动;新疆沙漠边缘,治沙队员将音种埋入流动沙丘,歌声穿透热浪;青海湖畔,僧侣们以梵呗加持频率,经幡猎猎作响……

而在青山坳,陈默与林小满并肩而立,身后站着百余名学员,人人手持自制乐器??陶埙、竹哨、铜铃、木琴,甚至有人用铁锅和筷子打出节拍。他们没有专业训练,却有着最真挚的心意。

正午时分,十二地信号同步接入共耕线中枢系统。林小满举起竹笛,吹出第一个音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