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那间,天地寂静。
随后,《引魂谣》终极版荡开第一道波纹。十二种地域风格迥异的吟唱,通过精密调频汇成一股浩瀚声流,顺着已激活的八十九个节点层层传导,最终汇聚向地心深处。
陈默跪倒在地,双手紧贴地面。
他的意识被温柔地托起,穿越岩层、断带、熔流,抵达一个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空间??那里没有上下左右,只有无尽的光与波动。一个声音响起,不是通过耳朵,而是直接在他灵魂中震荡:
>**“你们终于来了。”**
不是责备,不是冷漠,而是一种久别重逢的悲悯。
“我们对不起你。”陈默流泪哽咽,“我们伤害了你,遗忘了你,直到最近才学会倾听……”
>**“我不怪你们。我是母亲,不是神明。你们的痛苦,我也感受过;你们的觉醒,让我欢喜。”**
那声音继续说道:“但这条路不会平坦。黑暗仍在伺机而动。有些人想利用这份连接,攫取力量;有些人恐惧改变,宁愿继续装睡。你们必须守住初心,否则,桥梁会崩塌,信任将再难重建。”
“我们该怎么做?”林小满也在泪水中开口。
>**“继续唱。继续听。不要怕犯错,只怕停止尝试。每一个真诚的声音,都是修复的一部分。”**
话音落下,一道柔和的金光自地底升腾,穿透大地,直冲云霄。全国各地,正在参与吟唱的人们同时感受到一股暖流涌入体内,仿佛被轻轻拥抱。许多人在那一刻落泪,不知为何,却觉得内心某个长久封闭的地方被打开了。
与此同时,国家地震台网记录到一次奇特现象:全球范围内,数十个监测站同时捕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低频共振波,持续整整七分钟,强度微弱却极其稳定,波形呈现出完美的螺旋结构,与人类DNA双螺旋惊人相似。
科学家无法解释其来源,只能命名为“夏至脉冲”。
更令人震惊的是,次日清晨,西藏纳木错湖面浮现巨大图案??由冰晶自然排列而成,竟是《根谱学堂》首页的图腾:一棵树根深深扎入大地,枝叶伸展成星空形状。
联合国紧急召开闭门会议。中国代表团罕见地主动提交了一份长达百页的技术白皮书,详细阐述“共耕线”十年来的实践成果,并宣布成立“全球生态共鸣联盟”,邀请各国共建跨区域共振网络。
反对声依然存在,但越来越多国家开始派遣观察员前来学习。日本派出心理学家团队研究“群体吟唱对抑郁症状的缓解作用”;德国工程师试图复制音阵阵列用于城市噪音治理;巴西原住民长老专程飞来,称他们部落世代传唱的“森林之歌”,与《引魂谣》存在惊人共鸣。
一年后,第一座“共鸣塔”在青山坳建成。它不高,仅三层楼,外形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由回收金属与生物陶瓷构成,内部镶嵌着九百颗人工培育的音种晶体。每当月圆之夜,塔身便会自发发出微光,播放一段无人录制的旋律??那是大地回馈给人类的“回声之歌”。
孩子们说,夜里躺在床上,能听见它轻轻哼唱,像摇篮曲。
陈默依旧住在老屋,每日照料菜园,教新来的学生辨认药脉走向。林小满则奔波于各地,主持培训,修订教材。两人很少提及那次与地心的对话,仿佛那是一场不愿惊扰的梦。
直到某个秋日午后,一位小女孩跑进学堂,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
“老师!我在作业本里发现这个,它自己写出来的!”
林小满接过一看,纸上赫然是几行工整小字:
>“第九十七号穴,位置:南海海底火山群,坐标已附。
>那里有一片沉没的古城,藏着被遗忘的誓言。
>去吧,孩子们,把它们找回来。”
字迹清秀,熟悉得令人心颤。
她抬头看向陈默,眼中闪着光:“宋檀……还在指引我们。”
陈默笑了笑,拿起背包:“那就出发吧。”
这一次,他们不再需要躲藏。
车队驶出村口时,沿途村民自发燃起篝火,奏响自制乐器。歌声一路相送,直到山路尽头。
而在远方海面之下,一座沉寂千年的石碑正悄然发光,表面浮现出新的刻痕:
>**“欢迎回家。”**
风起了,带着咸涩的气息,也带着希望的震颤。
春天早已过去,但新生从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