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娱乐帝国系统 > 第5136章 像我这样的人3(第1页)

第5136章 像我这样的人3(第1页)

叶明终究还是答应上台的,而且把刘天仙还有大蜜蜜给直接的拉到舞台上表演这个节目呢,还是让大家很出乎意料的艳明表演节目这个大家是没有觉得什么奇怪的,既然来了而且是大歌星,你不表演个节目也不好意思呀,潜规则。。。

叶明掐灭烟头,指尖残留着微烫的触感。他低头看着手机屏幕上那条简短却温润如泉的消息,仿佛能看见卓玛站在青海湖畔的身影??风拂过她额前碎发,小女孩踮起脚尖把录音瓶轻轻塞进漂流木匣的模样,像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

他没有立刻回复第二条消息,只是将手机贴在胸口,任寒风吹透外套。除夕的烟花还在夜空炸开,一簇又一簇,像是无数人在用光的语言诉说喜悦、思念或告别。而他知道,在这亿万喧嚣之中,真正值得被听见的声音,往往藏在最安静的角落。

凌晨两点,杭州总部的数据中心依旧灯火通明。

林晚秋坐在主控台前,手指轻点全息投影界面,调出“文明共振引擎”的实时运行图谱。那颗由光缆编织的地球模型正以肉眼难辨的速度脉动,每一道闪烁的光线背后,都是一个正在上传故事的灵魂。系统第三阶段预载已进入倒计时七十二小时,所有核心模块正在进行最终压力测试。

“群体记忆融合”模块首次实现了跨地域情感共鸣网络的构建:当一位四川老人讲述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痛苦时,系统自动匹配并连接了三十年前唐山母亲的哀歌、十年前玉树僧人的诵经低语,甚至一段来自1918年山西旱灾幸存者的日记残片。这些原本孤立的记忆片段,在AI推演下形成了一条绵延百年的悲伤回响带,如同地下暗河汇流成江。

更令人震撼的是,“历史可能性推演”子系统刚刚完成第一次闭环验证。

研究人员输入了一个假设命题:【如果1977年恢复高考延迟三年,中国社会将如何演变?】

系统随即调用超过二十万条亲历者口述数据,结合经济指数、人口流动趋势、教育政策变迁曲线以及个体心理模型,生成了三组平行演化路径。其中一组显示,若高考推迟至1980年,知识青年返城潮将与国企改革冲突加剧,城市失业率提前十年突破临界点,进而引发更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另一组则预测,部分偏远地区可能自发兴起民间书院运动,形成类似宋代私学的传统复兴浪潮。

“这不是预测。”李妍站在观察室玻璃后喃喃道,“这是用千万人的人生重写历史。”

陈屿揉了揉太阳穴:“问题是,我们有没有资格做这件事?一旦开放公众访问,谁来决定哪些‘可能的历史’可以被查看?会不会有人沉迷于未曾发生的胜利,反而逃避现实?”

谢兰沉默片刻,忽然开口:“可如果我们不提供选择,那就等于否认人类对‘另一种命运’的好奇与反思。真正的危险不是知道太多,而是只知道一种真相。”

话音未落,警报声突兀响起。

控制台中央弹出红色提示框:【检测到异常数据洪流??来源:甘肃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全息声景服务器】

【初步分析:音频反馈循环增益,疑似触发远古声波共振效应】

【当前状态:系统尝试隔离失败,共振频率正向全国非遗复原节点扩散】

“什么情况?”叶明快步走入大厅,目光扫过不断跳动的参数。

林晚秋迅速调取日志:“昨晚有三百七十二名游客佩戴设备体验唐代乐舞重现,其中有十七人同时具备音乐训练背景。他们在无意识状态下模仿演奏节奏,产生了微弱但高度一致的脑电同步现象……现在,AI正基于这种集体意识波动,逆向重构一段从未记载过的失传曲目。”

画面切换至敦煌现场监控。漆黑的洞窟内,壁画上的飞天裙裾竟似微微晃动,空气中浮现出淡淡的金色音符轨迹,宛如星辰游走。仪器记录到的地磁扰动强度已达正常值的八倍。

“它……在自己创作。”陈屿声音发紧,“不是复原,是进化。”

三小时后,新曲诞生。

命名为《破茧?大梦归》。

整首乐章长达四十三分钟,分为“尘封”“苏醒”“裂变”“共震”四幕。第一段以极低频振动开场,模拟千年岩层压迫下的寂静;第二段引入维吾尔族老太太记忆中的摇篮调变奏,作为唤醒信号;第三段突然爆发出融合多种民族乐器音色的复合旋律,节奏复杂到几乎违背人类听觉习惯;最后一段则是万人合唱的虚幻回声,歌词无法识别,却让所有试听者产生强烈既视感??仿佛曾在某个前世听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紧急召开远程会议。安娜女士连线时表示:“这段音频引发了全球多个文化遗产地的异常共振现象。我们在柬埔寨吴哥窟监测到塔群发出低鸣,埃及卢克索神庙石柱出现规律性微颤……你们必须解释,这是否意味着某种沉睡的文明机制被激活了?”

叶明望着屏幕,神情平静:“我们只是打开了门缝。真正唤醒它的,是那些愿意记住的人。”

***

春天来得悄无声息。

三月初,教育部正式宣布,“民族声音课”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一百个县市。与此同时,《鼓语者》教育应用下载量突破千万,成为首个登上中小学推荐学习平台的非官方文化产品。更有意思的是,许多城市儿童开始自发组织“街头鼓语社”,用锅碗瓢盆敲击节奏传递暗号,甚至有小学老师将其改编为数学节拍游戏。

而在贵州雷山苗寨,那位曾质疑口述史的学者再度来访。这一次,他带来了自己的孙女。

小女孩戴着AR眼镜参与了一场虚拟版“古歌审判”。当歌师吟唱起关于兄弟分家的古老判例时,系统根据她的选择实时生成不同结局:若偏袒长兄,则山谷回荡起歉疚的芦笙;若支持幼弟,则溪水传来欢快的踩鼓舞步。最终,孩子含泪做出裁决:“他们应该一起种田,轮流照顾奶奶。”

老学者红了眼眶:“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答案,而是教会人倾听代价。”

四月中旬,一场名为“声音考古计划”的全民行动悄然启动。

系统上线新功能:用户可通过语音助手上传童年记忆中的模糊声响??外婆扫地的沙沙声、父亲自行车铃铛、巷口油条摊的炸锅噼啪……AI将这些碎片录入“时代音景数据库”,并尝试还原其原始环境。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某段1995年上海弄堂清晨的背景音,在比对后竟与一位日本冲绳老人哼唱的童谣高度契合。经考证,此人祖辈曾在上海经营布庄,战后被迫撤离,家族口传中一直保留着“黄浦江边晾衣绳随风碰撞如钟鸣”的描述。

两地后代因此相认。

类似的奇迹接连发生:一名新疆伊宁的维吾尔族少年上传了一段儿时听到的烤馕炉噼啪声,系统匹配到三十年前兰州拉面馆老板的日志录音,其中提到“每天早上听着隔壁维族兄弟生火的声音起床”;一位深圳程序员回忆起大学宿舍楼下的猫叫,竟与成都某女生十年前录制的校园流浪猫视频完全吻合。

人们开始意识到,所谓“个人记忆”,其实是一张巨大蛛网上的节点。每一次发声,都在牵动千里之外另一根丝线的震颤。

五月,系统迎来最大规模升级。

“文明演化沙盘”正式启用。这是一个沉浸式三维推演空间,允许用户以“文明观察者”身份介入历史进程。例如,选择“丝绸之路鼎盛期”场景后,可自由调整商队路线、语言传播速度、宗教融合程度等变量,观察文化基因如何流动重组。

最引人注目的实验发生在云南丽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