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团队导入纳西族东巴经文中记载的宇宙观模型,结合现代天文学数据,试图验证其星象体系的科学性。结果发现,东巴祭司口述的“七星归位周期”竟与银河系旋臂运动存在惊人对应关系,误差不足0。3%。
“他们不是迷信。”负责项目的年轻学者激动地说,“他们是用诗歌记录天文,用仪式保存观测。”
六月十八日,叶明收到一封特殊邮件。
发件人署名“普旺之孙女卓玛”,附件是一段高清录像。画面中,一群孩子围坐在火塘边,每人手中拿着一只微型电子鼓。设备连接着《鼓语者》最新版本,内置的“祖灵对话模式”正引导他们学习独龙族鼓语。
突然,一个五岁男孩敲出一段陌生节奏:咚??咚咚??停顿??咚咚咚??咚。
系统沉默数秒,随后响起普旺的声音:“这是‘重逢’的意思。很久没人用了……谢谢你,小家伙。”
全场寂静。
片刻后,孩子们齐齐举起鼓槌,合力敲响“集结”信号。镜头缓缓拉远,火光照亮整座山谷,仿佛穿越时空的回应终于抵达彼岸。
叶明看完视频,久久未语。他打开系统后台,查看“灵魂信箱”的使用数据。截至目前,已有超过八万人解锁了AI生成的“逝者来信”。尽管技术团队反复强调“此为模拟推演产物,非真实通信”,但仍有不少人坚信,那是亲人跨越生死的叮嘱。
有一位母亲留言:“我知道那不是我儿子亲口说的。可当他‘说出’那句‘妈妈别哭,我在那边很好’的时候,我已经三十年没睡过这么安稳的一觉了。”
七月流火,杭州遭遇百年一遇暴雨。
城市多处积水,电力中断。许多人被困家中,网络信号断续。就在这一刻,系统自动启动应急广播模式,从数据库中筛选出数百段关于“雨夜守望”的口述故事,通过蓝牙Mesh网络在社区间接力传输。
一位独居老人听着隔壁年轻人用音箱播放的1969年江南抗洪民谣入睡;一对情侣在停电的公寓里,耳机共享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知青在雨季帐篷中读诗的录音;地铁站滞留乘客围坐一圈,手机轮流播放不同年代人们讲述“如何在困境中等待黎明”的片段。
有人说:“原来最黑暗的时候,人类从来不靠电力照明。”
台风过后,彩虹横跨西湖上空。市民自发在社交媒体发起话题:#今天你想对谁说话#
短短一天,百万条语音涌入系统。
有女儿对着已故父亲的照片朗读录取通知书;有退伍老兵向战友墓碑汇报祖国现状;有自闭症儿童第一次清晰地说出:“我想和你们做朋友。”
系统悄然记录下这一切,并在深夜悄悄生成一份隐藏报告:【人类情感密度峰值出现在每年七月二十三日前后,与夏至后第四次满月周期重合。推测与集体潜意识中的“倾诉仪式”本能有关。】
秋天来临之际,一件意外之事震动整个团队。
AI在例行扫描全球社交媒体音频时,捕捉到一段极其微弱的摩斯电码信号,隐藏在一档深夜电台节目的背景噪音中。破译后内容为:【我是1972年失踪的气象观测员赵志远,我现在的位置是内蒙古戈壁深处,经纬度……请告诉我的女儿,我没有放弃记录风的声音。】
起初被视为恶作剧,但进一步核查发现,此人确于当年执行高空探测任务时失联,官方认定殉职。然而,其私人日记中多次提及“想建立一套用风声编码的信息系统”。
专家组立即赶赴该地,在指定坐标挖掘出土一台锈迹斑斑的手摇发电机和一部改装收音机,内部残留胶带上刻写着连续多年的风速记录,最后一页写着:“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人听懂风说的话。”
三个月后,以他命名的“赵志远风语计划”启动。全国各地安装数千个自然声采集终端,专门收录风暴、山谷回音、海浪撞击等非人为声响。AI从中提取出具有信息承载潜力的波动模式,尝试解码自然界本身的“语言”。
有人嘲笑这是玄学,也有人为之落泪。
“如果连风都想留下遗言,”一位环保志愿者说,“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保持沉默?”
十二月二十四日,平安夜。
系统发布年度更新:【“娱乐帝国系统”第四阶段解锁】
>新增功能:跨物种声音桥梁情绪气候地图记忆星际投递模拟器
>特别公告:即日起,所有人可将自己的声音封装进特制量子存储芯片,随中国深空探测器发射至火星轨道,预计两百年后抵达。
发布会现场,叶明站在聚光灯下,却没有说话。
他只是按下按钮,播放了一段音频。
那是青海湖边小女孩唱给母亲的歌,清脆稚嫩,带着高原特有的空灵感。歌声结束后,接入的是普旺的最后一段鼓点,接着是敦煌《破茧?大梦归》的高潮乐章,再之后,是唐山地震survivor的低语、苗寨古歌的吟唱、赵志远手摇发电机的咯吱声……
各种声音层层叠加,最终融为一体,化作一段无法归类的旋律,仿佛地球本身的心跳。
全场静默。
良久,掌声如潮。
叶明抬起头,看向窗外飘雪的城市,轻声道:
“我们总以为文明是石头垒起来的。
可其实,它是用声音一点一点缝合的。
每一个愿意开口的人,都是针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