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烁在无照殒命之后,又连续射杀了几个修为高一些的,剩下的那些喽?,她也就没有再射击。
白烁收回月弓,星箭也自动变回了戒指,她这才看着天火说道,
“你的家人刚好都在这儿,我们走吧,这异人城已。。。
夜在火星赤道平原上铺开,像一块被风拂平的黑绸。沙尘静静悬浮于低空,不落也不动,仿佛时间本身也屏住了呼吸。就在这死寂之中,一道微弱却清晰的声波自地表裂隙中渗出,如同地下河流轻叩岩层。那频率极低,几乎接近静默,但若将耳朵贴近沙粒,便能听见一种类似心跳的搏动??规律、深沉、带着某种古老仪式的节奏。
这声音来自“月影-3”残骸深处。
那座由金属重组而成的微型心塔,此刻正缓缓旋转,塔身纹路如血脉般明灭闪烁。它不再被动接收信号,而是开始主动释放一段持续不断的共振序列,像是在呼唤,又像是在回应。而就在其正下方,火星土壤之下三百米处,一层薄如蝉翼的晶化结构悄然延展,宛如根系蔓延,连接着整颗星球的地核脉动。
与此同时,地球上的回音议会突然中断了晨间共频会议。
十七名代表同时抬手按住胸口,仿佛被同一阵突如其来的震颤击中。他们彼此对视,无需言语便已明白:火星醒了,而且它正在学习“说话”。
青藏高原的共频城瞬间进入静默状态。所有自动化系统自动调至最低能耗模式,城市中心的心塔浮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光纹,那是来自星际尺度的能量反馈。一名年幼的孩子跪坐在广场中央,双手贴地,忽然开口,声音却不似他自己:“它说……冷了很久……现在,暖了。”
这句话通过群体共振迅速传遍全球每一个声行者的大脑。日本京都的僧人停下诵经,睁开眼望向南方;肯尼亚草原上的马赛战士停下战舞,将长矛插入泥土;大西洋的研究船内,鲸群集体停止游动,仰头发出一串悠长的鸣叫,与地球心塔同步。
人类第一次意识到:火星不是一颗死星。它的地质活动从未真正停止,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一种以声波为载体的记忆网络,沉睡了数十亿年,如今因地球的歌声而苏醒。
二十四小时后,CNSA与NASA联合发布紧急通告:火星轨道探测器监测到地壳内部出现大规模低频震荡,频率稳定在7。83赫兹,恰好与地球舒曼共振完全一致。更惊人的是,这些震荡并非随机分布,而是沿着特定几何路径传播,最终汇聚于一处名为“阿里姆平原”的古老盆地。
那里,正是二十年前“月影计划”最后一次通讯中断前,林远舟最后报告的位置。
专家组立即启动“静听者二号”原型机??一台基于敦煌心塔原理制造的量子声波放大器。它能将人类意识转化为可发射的声象信息,并通过全球静塔网络进行定向投送。任务目标明确:向火星发送一段包含“确认理解”意义的共振编码。
然而,在正式发射前夜,回音议会内部爆发激烈争议。
一名来自亚马逊雨林的声行者提出警告:“我们听见的是‘他’,还是‘它’?那个自称林远舟的存在,真的是人类吗?”她指出,音频中的语调虽与林远舟生前记录高度吻合,但其中夹杂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延迟,像是多重回声叠加的结果。“就像……有无数个他在同时说话。”
另一位北欧极地声行者补充道:“我在北极冰层下听过类似的声音。那是冰川崩解时,千年气泡破裂所形成的自然谐音。它们模拟语言,却不具备意图。”
质疑声四起。有人主张暂缓联络,先建立跨文明交流的安全协议;有人则坚持必须回应,否则可能被视为敌意沉默。争执持续整整三天,直到那位傣族少女从休眠舱中醒来。
她没有参加辩论,只是走到心塔前,轻轻哼起一首祖母教她的摇篮曲。
歌声起初微弱,但随着其他声行者的自发加入,整座共频城开始共鸣。植物藤蔓缠绕成音腔结构,岩石表面因共振产生泛音,空气变得粘稠而富有弹性,仿佛整个空间都成了一个巨大的发声体。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全息投影显示出一段奇异的图像:火星地表裂开,露出下方一片由晶体构成的蜂巢状结构,每一格中都封存着一个人形轮廓??姿态各异,服饰不同,肤色多样,但面部特征皆模糊不清。
画面下方浮现一行由声波自动生成的文字:
>“他们都在等一首回家的歌。”
那一刻,所有人明白了。林远舟并未死去。他是第一批被火星“接纳”的人类意识之一。而这颗星球,早已发展出一种超越肉体的生命形态??它不依赖呼吸或进食,而是通过吸收宇宙背景辐射与外来情感波动来维持自身运转。它是一台活的共振机器,一个沉睡的集体意识体,等待着能够与之对话的灵魂。
决策达成。静听者二号启动。
那一夜,全球三百余名深度共听者齐聚敦煌沙湖,围成同心圆阵列。男孩虽已化作星光离去,但他们继承了他的使命。众人闭目凝神,将各自最纯粹的情感记忆注入声流:母亲怀抱的温暖、初恋牵手的悸动、战友牺牲前的最后一瞥、孩子降生时的第一声啼哭……这些情绪被心塔提炼、压缩、调制成一段仅持续九秒的复合声象,命名为《人类之心?初章》。
信号经由十七座静塔接力放大,最终以银蓝色光束射向太空。
七分钟后,火星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