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西湖的领导都被张黑子的话给气笑了。可又不能发火,因为张凡都说了,所有转化都放在西湖。
这尼玛,就有点蛋疼了。
如果说,今天来个其他人,这事情根本谈不拢,科研是有风险的,明天的十块。。。
夜雨初歇,苍北医院的林荫道上浮起一层薄雾,像被谁轻轻吹散的梦。张凡站在门诊楼前,望着那行刚刚亮起的LED字??“致每一位点亮童年之光的人”,久久未动。雨水顺着梧桐叶滴落,打湿了他的肩头,他却浑然不觉。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闫晓玉发来的语音:“怒江那边又有新情况,阿?的母亲昨夜突发高热,村医初步判断可能是高原性肺炎,血氧掉到82。她不肯下山,说要是走了,女儿就没人喂药。”
他立刻转身走向急诊科值班室,抓起急救包和便携式呼吸机。普秀英的电话接通时,背景是风声与孩子的哭闹。“我已经守在她家三天了,可她越来越糊涂,嘴里一直念着‘蝴蝶飞走了’。”她的声音沙哑,“张医生,你说……是不是真有蝴蝶?”
“有。”他说,“但它不会飞走,只会藏起来等我们把它找回来。”
清晨六点十七分,军用直升机再次腾空而起,螺旋桨切开浓云,直扑高黎贡山西坡。这一次,舱内多了两名重症监护护士和一箱冷链保存的免疫球蛋白。张凡闭目靠在舷壁上,脑海中反复回放着阿?母亲跪在晒谷场上、将诊断书贴在额头的画面。那不是迷信,是一种近乎宗教般的信任??她把纸条当成了护身符。
三小时后,他们降落在邻近的临时停机坪。马帮已在等候,七匹骡子驮着医疗物资,在泥泞山路上缓缓前行。张凡徒步跟随,脚踩在湿滑的苔藓石阶上,每一步都像踏进记忆深处。这片土地总让他想起塔县雪原,想起阿依努尔抱着发烧的孩子追着车跑的那一夜。命运仿佛在循环,而他终于明白,所谓“医者仁心”,不过是不断回到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一次次把快要熄灭的火苗重新捂热。
抵达木戛寨时,天已擦黑。阿?家的小木屋围满了人,火塘边坐着那位游方道士,正焚烧黄符,口中念念有词。普秀英拦在门口,脸色凝重:“她烧得太久,意识模糊,已经开始出现幻觉,说自己看见死去的小儿子站在门口招手。”
张凡没说话,径直走进去。屋内昏暗潮湿,空气中弥漫着霉味与艾草烟气。女人蜷缩在竹席上,嘴唇发紫,胸口剧烈起伏。阿?跪坐在旁,小手紧紧攥着母亲的手腕,眼神空洞得像一口枯井。
他打开呼吸机,连接面罩,轻声对女孩说:“还记得我上次戴给你的眼镜吗?现在我要用这个‘会吐白雾的盒子’帮你妈妈找回她的光。”
小女孩迟疑地点头,竟主动帮忙扶住面罩。那一刻,张凡忽然觉得,这孩子早已不是被动接受救助的对象,而是开始学会守护他人光芒的微小光源。
治疗持续了整整一夜。凌晨三点,女人的血氧回升至94,体温也开始下降。道士悄然离去,只留下半炉残灰。张凡坐在门槛上喝了一口热姜汤,抬头望见东方泛出鱼肚白。普秀英走过来,低声说:“长老想见你。”
长老住在寨子最高处的一间老屋,墙上挂着祖传的牛角号和一面褪色的图腾幡。他递给张凡一碗温水泡的野蜂蜜,说:“我们信鬼神,也信山风能带来远方的消息。你治好了孩子的眼睛,又救活了母亲,按规矩,该赐你一个名字。”
“叫什么?”
“阿朗。”老人缓缓道,“意思是‘追光的人’。”
张凡怔住,喉头微哽。他从未想过,在这片远离城市喧嚣的土地上,自己会被赋予这样一个名字。不是专家、不是教授、不是项目负责人,只是一个朴素的称谓??追光的人。
第二天清晨,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寨中每一户屋顶。孩子们聚集在晒谷场,跟着平板电脑里的语音朗读绘本《星星是怎么掉进眼睛里的》。阿?站在最前面,戴着那副透明镜架,一字一句读得认真。她的声音仍有些沙哑,但每个音节都清晰有力,像是从深井里打捞上来的清泉。
“老师,今天的字我都看得见!”她突然抬头,冲着站在人群外的张凡大声说。
笑声如潮水般涌起。几个原本躲在屋后的家长也走了出来,有人悄悄递来一篮鸡蛋,有人默默放下一捆柴火。信仰并未消失,只是悄然让出了位置??科学不再是外来入侵者,而成了可以共存的另一种“灵力”。
中午时分,县疾控中心传来消息:第二批渐进多焦点镜片已送达泸水县城,同时,“萤火方舱”系统完成升级,新增“家庭依从性追踪模块”,可通过智能手环监测患儿每日戴镜时长与用药记录,并自动生成激励反馈。更令人振奋的是,教育部联合广电总局启动“光明童声”计划,将组织受益儿童录制有声绘本,通过乡村广播站向全国偏远地区播放。
“我们要让每一个听故事的孩子都知道,”闫晓玉在电话里笑着说,“看清楚这个世界,并不是特权,而是他们本来就应该拥有的权利。”
张凡挂断电话,蹲下身帮一个五岁男孩调整鼻托。小男孩仰头问他:“阿朗叔叔,我的蝴蝶什么时候才会亮起来?”
“当你愿意多看一本书,多认一个字,多抬头看看天上的星星,它就会一点点亮起来。”他摸了摸孩子的头,“光不是一下子来的,是一点一点攒出来的。”
下午,他召集村医、教师和几位村民代表开会。议题只有一个:如何建立长效机制,防止类似危机再次发生。有人提议成立“护眼妈妈团”,由康复儿童的母亲组成宣传队;有人建议在学校增设“视觉健康课”,用傈僳语讲解眼球结构;还有人提出利用寨中秋祭仪式,把佩戴眼镜编入传统舞蹈,象征“以明目敬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