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用声音定位?”一名工程师提议,“新版本语音系统支持超声波回弹测距。”
“可行,但前提是设备仍带电且处于唤醒状态。”闫晓玉快速翻阅参数表,“幸运的是,这批护目镜搭载了动能充电装置,只要佩戴者头部有轻微晃动就能续能。”
张凡果断下令:“立即启动应急协议。将‘光明童声’音频切换为定向广播模式,选取藏语版《小蝌蚪找妈妈》,通过区域基站循环播放。同时激活护目镜内置应答机制:听到特定节奏敲击声即自动上传位置信息。”
接下来的八个小时如同煎熬。监控画面始终一片漆黑。凌晨三点,值班护士突然惊呼:“动了!信号恢复了!”
只见地图上一个微弱的绿点开始闪烁。坐标位于海拔四千米的一处冰谷边缘。更令人振奋的是,设备反馈生命体征正常,瞳孔反应良好,仅伴有轻度失温症状。
“是他!”青海驻点医生激动得几乎跳起来,“他醒了!还在跟着广播哼歌!”
救援队随即出动。当直升机降落在雪原上时,那位名叫扎西的男孩正蜷缩在牦牛皮帐篷残骸里,脸上还戴着那副沾满霜花的护目镜。据他后来回忆:“我迷路了,睡着了。醒来听见阿?姐姐的声音在叫我回家,我就一直敲眼镜框,就像上课时老师教的那样。”
这件事迅速传开。一周后,《人民日报》刊发评论文章《科技之光如何照进现实》,文中写道:“当一个藏族少年在暴风雪中靠一段音频找回方向,我们终于明白:最先进的医疗,从来不只是冰冷的仪器与复杂的算法,而是让每个个体都能在危机时刻听见属于自己的声音。”
十一月初,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全球视觉健康创新实验室”落地泸水市。首批入驻的不仅有来自哈佛、牛津的科研人员,还包括六位“光影伙伴”少年代表。他们在开幕式上共同按下启动键,大屏随即亮起实时数据墙:全国累计筛查儿童逾百万,干预有效率达89。2%,家庭依从性平均提升三倍以上。
更深远的影响发生在教育领域。云南某乡村小学语文期末考试出现一道开放式试题:“如果你有一盏灯,你会点亮哪里?”超过七成学生回答与“帮助别人看清世界”相关。一位老师感慨:“以前孩子们作文里写的梦想都是‘打工’‘盖房’,现在有人说要‘发明不会坏的眼镜’,有人说要‘建会飞的医院’。”
新年将至,苍北医院举办年度总结大会。张凡作为主讲人站上讲台,身后大屏缓缓展开一幅动态画卷:从西南边陲到西北荒漠,从东南沿海到东北林区,无数只剪纸蝴蝶沿着公路、铁路、航线迁徙,最终汇聚成一颗跳动的心脏形状。
“三年前,我们以为能做的只是筛查一万孩子。”他的声音平稳而有力,“今天我们发现,真正改变的不是数字,而是认知??对疾病的认知,对公平的认知,对生命尊严的认知。那些曾被认为‘治不好’‘没必要治’‘反正看不清’的孩子,如今正成为教师、翻译、技术员,甚至反哺项目本身。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我们点燃的不是灯塔,是心灯。”
会后,他收到一封来自贵州山区的信。寄信人是一名失明多年后重见光明的十二岁女孩。她在信中写道:“医生说我能看到的时间不多了,最多五年。但我一点也不怕。因为我已经记住了妈妈的样子,记住了教室窗外的梧桐树,记住了第一次戴上眼镜时,阳光洒在书本上,每个字都在发光。这些记忆够我用一辈子。”
张凡把这封信夹进日记本。当晚,他在“烛瞳”系统新增了一个功能模块:“记忆银行”??允许患者录制并储存对自己最重要的视觉片段,即便未来视力衰退,仍可通过AR眼镜重温那一刻的光影。
冬至那天,第一场雪落了下来。清晨查房时,张凡看见新生儿科保温箱旁多了个新装置:一台迷你投影仪正将缓缓飘动的蝴蝶影像投射在天花板上。护士笑着说:“宝宝们喜欢盯着看,眼球追踪数据显示注视稳定性提高了40%。”
他轻轻抚摸其中一个婴儿的脸颊,低声说:“欢迎来到这个世界,小家伙。这里有很多光,我们会帮你守住。”
走出大楼时,一群实习生正围着“萤火方舱”合影。有人喊:“张老师,来拍一张吧!”
他走过去,站在车门前。阳光斜照,太阳能板泛起粼粼波光。快门按下的瞬间,一只真正的蝴蝶从花坛振翅而起,掠过镜头,飞向远方。
回到办公室,他打开电脑,开始撰写新一年的工作计划。标题写着:“‘千灯计划’??培育万名基层视觉健康守护者”。第一条举措便是扩大“光影伙伴”培训规模,增设心理辅导、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并推动“少年讲师团”走进城市学校开展反向科普。
写完草案,他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歇,院中那片鸢尾花圃被覆上薄薄一层白,宛如铺展的宣纸。几个孩子正在堆雪人,其中一个戴着眼镜的小男孩举起一根树枝,兴奋地喊:“快看!我给它画了蝴蝶翅膀!”
张凡笑了。他掏出手机,给阿?发了条语音:“今年春节,我想带一批城里的孩子去木戛过年。让他们看看,什么叫真正的星光。”
语音刚发出去,邮箱提示音响起。是艾米丽?陈从日内瓦发来的邮件,附件是一份提案文件,标题为《跨文化医疗信任机制国际标准(草案)》。正文写道:“我们建议将中国‘光影伙伴’模式列为全球公共卫生创新典范,并以你们镌刻在方舱上的那句话作为核心理念??‘每一束光,都曾穿越黑暗’。”
他关掉电脑,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画面:火塘边识字的母女、阳台上放飞纸蝶的孩子、雪夜里哼唱童谣的少年、舞台上大声说出梦想的少女……这些光斑散落在广袤国土之上,微弱却执着,孤独又相连。
他知道,这场旅程远未结束。前方仍有崎岖山路、制度壁垒、资源鸿沟,甚至质疑与冷眼。但他同样知道,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为另一双眼睛点亮一盏灯,这个世界的暗角就会少一处。
窗外,朝阳正缓缓升起,将整座城市染成金色。新的一天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