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求求了,快回家练琴吧 > 559 重逢的第二乐章 黑与白下(第3页)

559 重逢的第二乐章 黑与白下(第3页)

最震撼的是中间插入的一段录音??一个女人的声音,极轻,极缓:

>“我知道你们会觉得我不够坚强。

>可有时候,坚强不是咬牙坚持,而是允许自己崩溃。

>允许眼泪流下来,允许手抖得弹不准,

>允许我说:我疼,我很累,我不想再假装一切都好。

>这不是失败,这是诚实。

>如果艺术不能容纳这样的时刻,那它就不配被称为艺术。”

录音结束前,她轻轻哼唱了一句未命名的旋律,简单至极,却直击人心。

舒伯特反复听了七遍,每一遍都忍不住落泪。

他立刻联系其他六人,把音频发了过去。

回音很快到来。

穆欣说:“我要把这段加进书的最后一章。”

阿刘说:“我想把它编成女声独白与童声合唱的对话形式。”

于小北说:“我能组织孩子们用当地语言翻译她的台词吗?”

李安提出用AI分析她的语音波动,还原她当时的心理轨迹;文达建议将这段纳入音乐治疗课程案例库;王大虎则想发起一场全球接力朗读活动。

而刘子谦,在沉默许久后回复:

>我爸的笔记本最后一页,原本还有半句话,被墨水晕染看不清了。

>刚才我用紫外线扫描,终于辨认出来:

>“真正的创作,始于承认失控。”

>我终于懂了。

开幕式当天,礼堂座无虚席。媒体架起长枪短炮,学者们低声交谈,老校友们相互拥抱。唐老没有现身,但工作人员确认,他已于前夜抵达小镇,住在山脚下的民宿。

展览正式开始。

第一展区陈列着第一届《回声》项目的原始资料:泛黄的手稿、破损的录音带、评审会议记录复印件,以及一封封被退回的申诉信。墙上挂着一句醒目的标语:

>“他们被判不合格,因为他们太真实。”

第二展区则是“裂痕计划”的成果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声音档案按地理坐标分布,点击任意一点,就能听到当地投稿者的原声讲述与音乐改编版本。越南竹筒鼓与伦敦地铁口哨声在空中交错,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咏叹调与非洲儿童的拍手游戏形成奇妙呼应。

第三展区名为“未完成之名”,专门展出那些曾被销毁、遗忘或中途放弃的作品。其中包括阿刘整理出的历届落选者手稿复制品,每一份旁边都附有研究团队撰写的背景故事。

最核心的第四展区,便是《回声》全本公开展示区。原始乐谱投影在环形幕布上,配合母带录音循环播放。参观者戴上耳机,可以选择聆听某一单独声部,也可以切换至全景混音。

而在舞台中央,那架见证三代人悲欢的钢琴依然敞开着琴盖,旁边立着一块牌子:

>**请随意弹奏。

>不必完美,不必正确。

>只需真实。**

仪式临近尾声时,舒伯特走上台,宣布即将首演《未寄出的赋格》。

灯光渐暗,合唱团从四面八方缓缓走入观众席之间,而非登上舞台。他们穿着日常服装,有人戴眼镜,有人拄拐杖,有人怀里抱着婴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