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只有八个字:**“她没能唱完的歌,我们继续。”**
视频末尾附上二维码和倡议书:每一份捐赠,都将用于建设下一所“听见春天”基地;每一位参与者,都可以录制一段语音留言,送给未来的孩子们。
一夜之间,转发破百万。
微博热搜第一:#那个想画画的小女孩回来了#
抖音热榜榜首:#听不见的孩子们唱出了最动人的星星#
朋友圈刷屏:“原来沉默也可以如此有力。”
更有无数家长私信留言:
>“我的女儿三岁确诊语迟,看了视频后第一次主动拿起画笔。”
>“我儿子人工耳蜗术后一直抗拒说话,昨晚他问我:妈妈,我能试试用手语写诗吗?”
最让沈知远动容的,是一封匿名来信,夹在寄到基地的一叠明信片中:
>“十年前,我在新闻里看到那个泥石流遇难的小女孩,当时我只是叹了口气。今天,我捐出了三个月工资。因为我终于明白,有些生命,即使短暂,也能照亮别人一辈子。”
与此同时,北京某私人会所内,陈婉坐在角落,面前一杯红酒未动。电视正播放财经访谈节目,主持人激动地讲述“听见春天”的奇迹效应,称其为“中国公益史上的文艺复兴”。
她盯着屏幕上那个熟悉又陌生的男人??他穿着简单的白衬衫,蹲在一个小女孩身边,耐心地帮她调整耳蜗设备。阳光洒在他肩头,温柔得不像话。
身旁的朋友轻叹:“沈知远真是变了。以前冷得像块冰,现在看孩子的眼神,像融化的雪。”
陈婉没有接话。她知道,变的不是他,而是他的世界早已被重构。她曾以为自己可以填补那个空缺,直到此刻才彻底认清:她从未真正进入过他的内心,因为她不懂那种痛,也不懂那种爱。
她掏出手机,删掉了草稿箱里写了又删、删了又写的几十条短信。最后只留下一句朋友圈动态:
>“有些人注定只能路过。而有些人,一生只为一人呼吸。”
>配图是当年婚礼上他牵她走过红毯的照片,已被划掉一半,另一半拼接上了“听见春天”基地的航拍图。
没人点赞,也没人评论。但她终于释然。
云南山谷中,春意悄然蔓延。樱花树苗抽出嫩芽,铃铛小径上的彩纸鸟换了新装,孩子们每天轮流为它们涂色、写字。有人写下“我要当画家”,有人画下一颗心,里面写着“谢谢叔叔给我家”。
阿岩的进步令人惊喜。他在晨的指导下开始系统学习唇语,每周三次心理辅导课让他逐渐打开心扉。某天傍晚,他独自走到老槐树下,从书包里拿出一本笔记本,翻开第一页,工整写着:
>**《我的第一首诗》**
>风说:你听??
>脚步是鼓点,
>呼吸是旋律,
>心跳,是最响的铃。
>我不是聋了,
>是世界还没学会听我说话。
他合上本子,抬头望向天空。夕阳熔金,染红半边云霞。忽然,一阵清脆铃声随风而来。
他笑了。
他知道,那是回应。
一周后,“心声可见”艺术展首站在昆明开幕。展厅中央,陈列着念安的日记原件、小满的蜡笔画、阿岩的手语诗手稿,以及上百件来自全国各地听障儿童的作品。一面墙上循环播放着孩子们录制的“无声告白”视频??他们用手语诉说梦想、恐惧、爱与希望。
沈知远站在入口处迎接来宾。不少商界名流、教育专家到场支持,甚至有国外特殊教育机构代表专程前来洽谈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