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影视编辑器 > 第180章 清廉之名(第2页)

第180章 清廉之名(第2页)

张五当场泣不成声,连连叩首。围观百姓纷纷叫好:“苏总督明察秋毫!”“这才是为民做主的青天老爷!”

一场可能引爆民怨的危机,转眼化为彰显公信之力的契机。

当晚,总督府再度迎来密使。

“大人,京中传来密报。”黑衣人低声道,“御史台已拟定联名奏章,拟于三日后呈递皇帝,指控您‘私设机构,僭越立法之权’,尤其针对所谓‘技术仲裁庭’,称其‘形同另立朝廷’。”

苏宁冷笑:“他们终于动手了。”

“是否需提前应对?譬如散布风声,揭露其收受盐商贿赂?”

“不必。”苏宁摆手,“让他们奏。”

“可……万一皇上震怒?”

“不会。”苏宁望向窗外星空,“当今圣上年少聪慧,虽受制于内阁,却心向实务。他真正关心的,是国库有没有钱,边疆安不安,百姓饿不饿。只要我们持续产出成果,任何攻讦都不过是纸老虎。”

果然,三日后,紫禁城内廷议事。

万历帝年仅十六,端坐龙椅,神情冷峻。面前堆着厚厚奏章,其中一份赫然写着《劾浙直总督苏宁十大罪状》。

首辅张居正立于阶下,沉默不语。

皇帝翻阅良久,忽然问道:“诸卿所说‘伪立法庭’,可是指那个解决百姓机器纠纷的‘技术仲裁庭’?”

一御史急忙出列:“正是!此乃擅自立法,架空律法,其心可诛!”

皇帝却不置可否,转头问司礼监太监:“前日送来的《江南日报》,提到有个老农因买到假脱粒机险些炸伤,后来通过仲裁庭拿回赔偿,还换了新机。可是此事?”

太监恭敬答道:“确有其事,且已有三十七人依此制度获赔。”

殿内一时寂静。

皇帝缓缓起身,语气平静却锋利如刀:“朕听说,你们弹劾苏卿,是因为他建工厂、开港口、发债券、设基金,让五十万人有了活路,米价降了三成,税收翻了近倍?”

“还是因为他用机器救人而不杀人,用规则治事而不治人?”

“若这就是‘僭越’,那朕倒想问问,你们所谓的‘祖制’,能让百姓吃饱饭吗?能让倭寇自动投降吗?能让外国商船排队进港交税吗?”

满朝哑然。

最终,皇帝朱笔一批:“所奏留中不发。着户部、工部各遣专员赴江南实地考察‘技术治理体系’,回奏后再议。”

一场风暴,烟消云散。

消息传至南京,苏宁只是淡淡一笑。

他知道,这场博弈的本质,从来不是对错之争,而是效率与惯性之争。旧体制靠人情、靠等级、靠模糊解释权维持运转;而他的体系,则依赖透明数据、明确规则与可见结果赢得人心。

数日后,他又做出一项惊人决策:启动“跨时空协作试点工程”。

项目内容震惊所有幕僚??利用影视编辑器的深层功能,将现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纪录片片段,经过文化适配处理后,植入大明资讯网专题栏目《他山之石》。

画面中,深圳特区高楼平地起,农民工在脚手架上挥汗如雨;上海浦东夜景璀璨,磁悬浮列车飞驰而过;义乌小商品市场人山人海,老板用计算器谈生意……

旁白缓缓响起:“在遥远的未来,也曾有一个古老帝国濒临崩溃。但它没有选择退回封闭,而是打开大门,引进技术,解放劳动力,激活市场。十年蜕变,百年复兴。这条路,艰难却光明。”

无数百姓观看后震撼不已。“原来天下之外还有天下!”“若大明也能如此,何愁不强?”

就连一些原本敌视新政的儒生也开始反思:“或许变法未必毁纲常,反能兴社稷。”

唯有极少数敏锐之人察觉异常:那些城市的文字、服饰、建筑风格,分明不属于已知世界。但他们无法证实,更无法传播??因为所有讨论都被迅速引导至“如何借鉴经验”的务实层面。

这正是苏宁的高明之处:他不解释来源,只展示结果。信仰无需论证,只需共鸣。

秋去冬来,寒风凛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