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满一一记下,最后说道:“还有一个事??我想启动‘家庭阅读灯计划’。”
众人不解。
她解释:“每个孩子回家后,家里至少要点一盏灯读书。我们提供节能台灯和基础读物包,由学校监督使用情况。目标是每晚至少二十分钟亲子共读时间。”
“成本不小吧?”阿迪力皱眉。
“但我算过了,三十六个孩子,第一批试点只需两千元。”她语气坚定,“比起建房,这点钱不算什么。可对于一个从未陪孩子读过故事的母亲来说,可能是她人生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也能参与孩子的成长。”
会议结束时,夕阳正缓缓沉入山峦。施工队完成了旧校舍拆除,地基重新夯实,准备修建多功能活动场。几位老人坐在石阶上抽烟,目光久久停留在新屋匾额上??“渡舟屋”三个字由村里唯一的老书法家执笔,墨迹苍劲有力。
“以前总说书读多了要跑出去,现在不一样喽。”一位老人喃喃,“屋子都修得这么亮堂,娃儿们该安心留下了。”
林小满路过听见,没说话,只轻轻鞠了一躬。
当晚,她接到联合国方面的电话,确认古丽和阿迪力将在巴黎峰会上进行十五分钟主题演讲,题目定为《泥土中的代码》。对方特别强调:“你们的故事打动了评审团。请务必展现中国青年如何用科技缝合城乡裂痕。”
她挂掉电话,翻开两人提交的讲稿初稿,一页页读下去。其中有段写道:
>“我们没有高楼大厦,但我们有星空为顶;
>没有地铁穿梭,但我们有山径相连;
>我们的教室曾漏雨,但现在,它能联网全球。
>当外国朋友问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些’,我们只想说??
>因为我们记得,曾经有人为我们点亮过一盏灯。”
她眼眶发热,提笔在旁边批注:“加上一句:那盏灯的名字,叫林小满。”
三天后,黔东南侗乡的联络人来电:鼓楼旁的选址已完成勘测,地质稳定,视野开阔,且不影响传统建筑群风貌。更令人欣喜的是,当地歌师协会主动提出合作,愿将世代口传的《大歌谱系》数字化,并接入“渡舟屋”的互动平台。
“林老师,您要是来了,我们就唱《敬茶歌》迎你。”电话那头,一位年逾七旬的歌师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说道,“歌声能通神明,也能通人心。”
她笑着答应,心中已有构想:未来的智慧屋,不仅要传输知识,更要成为文化双向流动的枢纽??城里的孩子可以通过VR体验侗族祭萨仪式,山里的少年也能直播弹奏琵琶歌,收获万千点赞。
就在筹备渐入佳境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打破了平静。
第五天凌晨五点,暴雨再度来袭。气象局发布红色预警:南岭流域遭遇百年一遇短时强降雨,部分区域已出现滑坡迹象。林小满被急促敲门声惊醒,门外是满脸焦急的村长:“后山裂缝扩大了!通往外界的唯一公路塌方,通讯塔也被雷劈了!”
她立刻起身穿衣,召集所有人集合。信号中断,卫星电话成为唯一对外通道。小周传来紧急通报:救援队伍最快十二小时才能抵达,当前必须确保人员安全。
“优先转移妇女儿童!”林小满果断下令,“青壮年协助加固房屋,老弱病残集中安置在‘渡舟屋’二楼。”
一场与灾难的赛跑开始了。
村民们迅速行动起来。男人冒雨搬运沙袋堵住低洼入口,女人抱着婴儿躲进主体建筑。林小满带着卓玛和几位老师清点物资,将药品、干粮、饮用水分类堆放。太阳能系统仍在运行,应急照明灯逐一亮起,昏黄光线中,孩子们紧紧依偎在一起。
“怕不怕?”她蹲下问一个小女孩。
女孩摇头,小声说:“不怕,这里有灯。”
那一刻,她忽然明白,这座房子早已超越物理意义??它是锚,是堡垒,是在风雨飘摇时让人相信“总会好起来”的象征。
六小时过去,雨势未减。溪水暴涨,浑浊洪流裹挟着断木碎石奔涌而下,距离村庄仅百米之遥。最危急时刻,艾力发现祠堂地基出现轻微倾斜,立即组织人力用钢缆固定结构,防止倒塌引发连锁反应。
中午时分,食物短缺问题浮现。储备粮仅够维持一天半。林小满当机立断,启用备用方案:联系邻村猎户,以现金预购山货;发动村民采集可食野菜,并由卫生员现场鉴定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