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华娱从洪世贤开始 > 第662章 哪一张是高贵的哪一张是龌龊的(第3页)

第662章 哪一张是高贵的哪一张是龌龊的(第3页)

林浩然看完新闻,反而笑了。

他让团队立刻整理所有项目的伦理审查文件、村民知情同意书、政府合作批文,并召开线上发布会。

面对镜头,他语气平静:

>“如果保存母语是犯罪,那请判我终身监禁。

>如果记录乡音是阴谋,那我愿做万世罪人。

>但我只想问一句:当你们指责我们‘收集数据’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是谁让这些语言沦落到需要‘被收集’的地步?

>是不是正因为几十年来无人关心,无人记录,无人教授,才导致今天一个民族只剩下几位老人会说自己的话?

>现在我们想补救,你们却说我们别有用心?

>那请问,眼睁睁看着一种语言死去,是不是更有‘用心’?”

他又放出一段视频:青海果洛州一位藏族小女孩,拿着“声音种子盒”跟读祖父讲的英雄格萨尔王故事。她普通话标准,却坚持用藏语复述每一句。结尾她说:“老师说要好好学汉语,我也在学。但我不想忘了爷爷的声音。”

“这就是我们的‘阴谋’。”林浩然直视镜头,“让孩子既能走向世界,也不忘回家的路。”

风波渐渐平息。更多学者、媒体站出来支持。国家民委公开发文肯定“语言方舟”的社会价值。而最让林浩然动容的,是一封来自新疆喀什的信。寄信人是一位维吾尔族语文教师,信中写道:

>“我教了三十年双语课,一直以为推广普通话就是要让孩子们彻底告别方言。

>直到看了您的视频,我才意识到,我不是在‘进步’,是在亲手拆掉一座桥。

>上周,我第一次在课堂上播放了我父亲哼唱的木卡姆片段。学生们安静地听了十分钟。下课后,一个男孩跑来问我:‘老师,这是我们吗?’

>我哭了。原来他们不是不在乎,是我们从未给他们机会知道。”

林浩然把这封信打印出来,贴在办公室墙上。

他知道,改变正在发生,虽慢如滴水穿石,却真实不虚。

春天来临之际,“语言方舟”迎来首个阶段性成果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主题为:“听见?存在”。

展厅中央,是一座由三千盏微型LED灯组成的“声灵塔”,每盏灯代表一种濒危语言。每当有人靠近,感应装置便会播放该语言的一句问候语。四周墙面投影着各地采集现场的画面:雪域高原上的牧童跟着播放器学唱古谣;侗寨鼓楼里,老人握着孙子的手一笔一划写下从未有过的母语文字;内蒙古草原上,一名大学生志愿者跪在病床前,请求母亲重新教她儿时遗忘的蒙古长调……

参观者络绎不绝。许多人走出展厅时眼含热泪。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华侨拉着林浩然的手说:“我五十年没回福建老家了。刚才听到那段闽南语童谣,突然想起我妈哄我睡觉的样子……我能……能拷一份回去吗?”

林浩然点点头,递上一张定制U盘:“这里面有您家乡所有现存录音。欢迎常听。”

展览闭幕当晚,他独自站在空荡的展厅里,仰望着那座仍在微微闪烁的“声灵塔”。

他知道,这座塔还不完整。全球仍有近两千种语言处于极度濒危状态。中国境内,平均每个月就有至少一种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失去最后一位fluentspeaker。

但他也相信,只要还有人在听,就有希望。

手机响起,是达莫的新消息:

“林老师,阿芮婆今天带着全村孩子,在祠堂前齐声唱《创世歌》第一段。她说,声音回来了,祖灵也回来了。”

林浩然望着屏幕,嘴角扬起。

他回复道:“告诉她,我听见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