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华娱从洪世贤开始 > 第663章 祁厅长你高攀了(第2页)

第663章 祁厅长你高攀了(第2页)

“不,不打扰!”林浩然急忙说,“那段录音……我已经修复到87%了!高频损失严重,但我们用了新型神经网络算法重建谐波结构,现在至少能听清七成内容。再给我一个月,应该可以做到95%以上还原!”

电话那头静了几秒,然后传来压抑的抽泣声。

“谢谢您……爷爷临走前说,要是没人听得懂他讲的故事,草原就真的哑了。我们全家……一直不敢听那盘磁带,怕听到最后只剩杂音……但现在,我想听。我想知道,爷爷的声音,是不是还在。”

林浩然握紧手机,喉咙发紧:“在的。它一直在。”

挂掉电话后,他起身走到M-07柜前,抽出那张标注“内蒙古科尔沁?巴特尔?胡仁?乌力格尔?成吉思汗东征记”的存储卡。标签上的黑框刺痛他的眼睛。这位老人没能等到修复完成的那天。

但他留下了声音的种子。

下午三点,团队召开线上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多名成员接入视频,其中包括达莫、周阳、吉克,还有几位新加入的地方文化工作者。议题只有一个:下一步怎么走?

“我们现在有资金、有设备、有政府支持。”林浩然对着镜头说,“但最关键的,是我们有了信任。越来越多的老人愿意开口,越来越多的孩子愿意倾听。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不再是‘抢救’,而是‘播种’。”

他宣布启动“声音种子计划”第二期:在未来一年内,向全国一百个濒危语言村落投放定制版“声音种子盒”,并配套推出“返乡青年培训营”,招募会说母语的年轻人返乡参与记录与教学工作。

“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听到祖辈的声音。”他说,“也要让每位老人知道,他们的言语不会随他们一起埋进黄土。”

会议结束时,达莫举手发言:“林老师,村里孩子们商量了一个事??他们想给阿芮婆办一场‘声音祭’。”

“声音祭?”

“就是用傈僳语合唱《创世歌》全篇,从第一夜唱到第七夜,整整七个小时。他们说,这是献给祖灵的礼物,也是告诉世界:怒夺村的声音,回来了。”

林浩然怔住,久久说不出话。

良久,他点点头:“告诉他们,我会回去。”

春末,林浩然再次踏上前往云南的旅程。这一次,他不再是一个背着设备踽踽独行的研究者,而是一支队伍的领路人。随行的有录音工程师、民族音乐学者、语言学研究生,还有一位纪录片导演,准备全程拍摄“声音祭”全过程。

抵达怒夺村那天,正是谷雨。山雾缭绕,溪水潺潺,村口的老槐树下,十几个孩子齐刷刷站成两排,手里捧着小小的“声音种子盒”。为首的男孩叫阿木,十二岁,是村里第一个能完整背诵《创世歌》前三夜的孩子。

“林老师!”他大声喊,“我们练了三个月!每天放学后练一个小时,连下雨都不停!”

林浩然蹲下身,摸了摸他的头:“累吗?”

“累,但值得。”阿木认真地说,“阿芮婆说,这是我们家的声音,不能丢。”

当晚,全村聚集在祠堂前的空地上。篝火燃起,香炉袅袅升起艾草的气息。阿芮婆身穿传统服饰,银饰叮当作响,缓缓走上临时搭建的台子。她年近九十,步履蹒跚,可眼神明亮如星。

林浩然将一支高灵敏度麦克风放在她面前,又调试好三台备用录音机。

仪式开始。

阿芮婆闭目凝神,双手合十,口中缓缓吐出第一句歌词。那是关于天地初开、火种降临的古老传说。她的声音苍老沙哑,却蕴含着不可思议的力量,仿佛穿越千年而来。

紧接着,孩子们齐声跟唱。起初有些生涩,音准不齐,但越往后越流畅,越唱越有力。当第七夜的最后一句落下时,全场寂静无声,唯有山风穿过林梢,如同回应。

林浩然跪在地上,泪水滑落。

他知道,这一刻,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重生。这些孩子或许将来会走出大山,去城市读书、工作、生活,但他们心中永远会藏着一段旋律??那是他们血脉里的根,是无论走多远都不会迷失的坐标。

三天后,他带着完整录音返回北京。刚进办公室,赵明远就迎上来:“出大事了。”

“又来攻击?”林浩然苦笑。

“不是。”赵明远摇头,“是好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要制作一部大型纪录片,名字就叫《听见中国》,主题是‘多元一体的语言文明’。总导演亲自打电话,说整部片子将以‘语言方舟行动’为主线。”

林浩然愣住:“真的?”

“千真万确。而且他们希望由你担任学术顾问,最好还能出镜讲述。”

他沉默片刻,最终点头:“只要能让更多人听见这些声音,我不在乎露脸。”

拍摄很快启动。第一集取景地便是怒夺村。镜头记录下孩子们合唱《创世歌》的场景,也拍下了阿芮婆抚摸孙子脸颊时的笑容。旁白由一位藏族女播音员用普通话娓娓道来: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说着上百种语言和方言。它们像星辰散落于夜空,各自闪耀,共同织就中华文明的璀璨银河。

>可曾几何时,一些星星渐渐黯淡。

>直到有人俯身拾起那些即将消逝的声音,才发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