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午后,内阁议事厅。
周文炳身穿绯袍,昂然步入,身后跟着十余名翰林院学士。他直趋首座,朗声道:“今日召集诸位,乃为国是重议。韩国公府贪腐案震动朝野,民心沸腾,若朝廷再不彻查,恐失天下人之心!”
一名老臣皱眉:“此事尚无确证,且涉及开国元勋,岂能轻率定罪?”
“证据?”周文炳冷笑,“昨夜已有百姓联名上书,控诉李善长勾结军需官虚报粮草数目,侵吞军饷达百万两之巨!更有江宁织造局账目漏洞,牵连工部官员多名。若再拖延,便是包庇!”
就在此时,殿外传来太监尖细的声音:“太子谕令到??”
众人急忙起身。
只见一名内侍捧着黄绫卷轴步入,宣读道:“查近年工商管理混乱,税赋流失严重,着令设立‘钦差查弊司’,由皇孙朱雄英领衔,朱静姝宁协理,即日起巡查六部及下属衙门,凡有舞弊者,不论品级,一律先押后审!”
满堂哗然。
周文炳脸色剧变:“这……这不合祖制!皇子不得干政!”
内侍淡淡道:“此令出自东宫,加盖监国宝印,另附圣谕一道:‘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诸位若有异议,可亲赴御前陈情。”
说罢拂袖而去。
周文炳僵立当场,额角渗出冷汗。
他知道,真正的反击开始了。
三日后,钦差查弊司正式挂牌。
朱雄英坐镇中枢,调集耿炳文麾下精锐为执法队;姝宁负责财务稽核,每日穿梭于户部、工部之间;费勇佑虽年少,却被任命为“巡查先锋”,带着一群少年宦官突击检查各衙门库房。
第一枪,便打在了工部右侍郎沈?身上。
根据姝宁提供的账目线索,执法队在其私宅搜出大量海外珍品,包括日本漆器、高丽人参、暹罗香料,价值逾十万两白银。更关键的是,在其书房暗格中发现了与苏州私坊往来的密信,明确记载了“每年分红三成,经由国子监某先生转交”等内容。
沈?被捕当日,周文炳在朝堂上咆哮:“这是构陷!是外戚集团对文官的清洗!”
回应他的,是朱雄英当庭出示的另一份证据??来自锦衣卫密报,显示周文炳本人曾在三年前收受江南盐商贿赂五千两,用于阻挠盐税改革。
朱元璋闻讯,龙颜震怒,当即下旨:“周文炳身为礼部重臣,德行有亏,着即革职查办,永不录用!”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
浙东派顿时陷入混乱。有人主张退守自保,有人叫嚣联合江南士绅发动“清君侧”;更有激进者密谋联络藩王,意图拥立新君。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一切早已落入马寻的算计之中。
深夜,马府密室。
马寻手持一卷竹简,缓缓展开,对朱雄英说道:“这是当年太祖皇帝亲笔批注的《韩非子集解》,从未示人。现在交给你。”
朱雄英双手接过,只觉沉重无比。
“你要记住,”马寻低声道,“仁政需以强力为基,宽厚必赖威严为盾。你可以容人犯错,但绝不能容忍背叛。你可以讲理,但更要懂得什么时候该用刀。”
朱雄英郑重叩首:“侄儿明白。”
马寻望向窗外,乌云渐散,一轮明月破空而出。
“这场雨,快要停了。”他轻声道,“接下来,该我们收网了。”
数日后,徐达、汤和、傅友德等十二位勋贵联名上疏,请求严惩贪腐文官,整顿吏治,并提议恢复“勋贵议政”旧制。
与此同时,民间开始流传一本匿名刊印的小册子,名为《大明官蠹录》,详细列举了数十名文官的贪污劣迹,图文并茂,轰动一时。
而在这场风暴的中心,一座不起眼的书院悄然开课。授课者是一位白发老翁,讲授的内容竟是《孟子》中被删去的章节。
课至中途,老人忽然停下,望着窗外道:“有些人以为,只要掌握经典,就能掌控天下。殊不知,真正的权力,从来不属于书斋里的读书人。”
台下一名青年举手问道:“那属于谁?”
老人微微一笑:“属于那些敢于打破规则,并重新制定规则的人。”
风穿堂而过,吹动满屋经卷,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新时代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