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共忆之力**的终极显现??当千万人共同铭记,记忆本身便成了法则!
高台上,紫袍官惊骇后退:“不可能!织忆机已被重启,为何压制不住?!”
因为这一次,不是某个人在记,而是**整个民族的心灵正在苏醒**。
玄奘仰天大笑,纵身跃上高台,面对三位囚者,逐一唤出他们的名字:
>“张明远!你父死于清河冤案,你一生奔走申冤,今日,我为你正名!”
>“王怀素!你母因保存《贞观实录》残卷被剜目,你却仍将那段文字绣在衣襟内衬,今日,我为你传颂!”
>“赵景行!你兄长在边疆战死,朝廷谎称失踪,你每年清明都摆一副碗筷,今日,我为你昭告天下??英雄从未缺席!”
每念一人之名,那人心头枷锁便崩碎一重。
十声落罢,三人神魂焕发,眼中重现清明。
而玄奘自身,则在最后一刻,身躯寸寸龟裂,鲜血浸透衣袍。十重忆刑的反噬已然降临,但他嘴角仍带着笑意。
就在他即将倒下之际,远方琴音再起。
苏婉儿来了。
她抱着古琴,立于人群之前,十指拨动,奏出《归忆引》终章。乐声所至,空中水幕缓缓降落,化作甘霖洒向大地。每一滴雨水中,都藏着一段被遗忘的历史,落入人心,生根发芽。
玄奘倒在雨中,意识渐模糊。
恍惚间,他看见母亲微笑走来,牵起他的手:“孩子,你做到了。”
他又看见父亲站在光中,轻轻抚摸他的头:“守义之子,不负其名。”
最后,他听见千万个声音齐声诵读:
>“父名守义,母姓林氏,妹字阿柔……”
>“吾名玄奘,志在还忆,誓不罢休。”
雨停时,玄奘的身体化作点点金光,随风升腾,散入苍穹。
没有人哭泣。因为他们知道,他并未死去。
他成了记忆本身。
此后百年,民间流传一首童谣:
>“月出东山兮照我乡,
>忘经已焚兮忆未亡。
>若问君名何处寻?
>井水深处有回响。”
而在终南山忆源塔第六层,每逢月圆,诵读声依旧不绝如缕。
有人说,那是玄奘的灵魂仍在教世人如何记得。
也有人说,那是每一个愿意记住过去的人,心中响起的声音。
毕竟,**记得,本身就是一种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