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为变法,我视死如归 > 第266章 报仇雪耻就在今日(第1页)

第266章 报仇雪耻就在今日(第1页)

十月初一,大宋三路南征伐交,一时可谓是天崩地裂,其规模竟然不比宋初时的雍熙北伐小上多少。

西路军大理,号称出兵二十万,分东、南两路并进,在七绾洞蛮,林西原桃花人,这等交趾带路党的接应之下势如破竹。。。

雨夜如墨,电光撕裂苍穹,映得垂拱殿檐角的铜铃泛出冷铁之色。王小仙立于马车前,衣袍尽湿,手中密信已被雨水浸透,字迹模糊,却深烙心底。他未回头,只道:“子平,传我手令:一、急调三万新编铁甲军北上,屯于真定府;二、命工学院即刻研制远程电报中继站,确保半月内贯通汴京至幽州一线;三、召李舜举入宫,我要见他。”

话音落,马蹄破水而去。子平望着那背影消失在雨幕深处,忽觉胸口发闷??这两年太平得太快,快得让人忘了刀锋从未离颈。

三更时分,李舜举悄然入宫,靴底带进泥水,在御前铺开一幅北地舆图。赵顼披衣而坐,面色凝重。“耶律乙辛此人,”他盯着地图上辽南京(今北京)的位置,“素有狼性,其父洪基在位时便屡劝南侵,今竟敢秘不发丧、挟太子以令诸部,必是早有预谋。”

“不止如此。”李舜举低声道,“臣已查明,西夏使节半月前秘密北上,与辽国暗通款曲。他们答应出兵十万,牵制我西北边军,条件是战后共分燕云??可笑的是,他们竟以为辽国会真心割地。”

赵顼冷笑:“蛮夷相攻,尚知利字当头,何况耶律乙辛?他许诺割地,不过是诱夏人先动手罢了。待宋夏两败俱伤,他便可坐收渔利。”

王小仙缓缓抬头:“陛下明鉴。但这一次,我们不能再等敌人打上门来才反击。”

殿内一时寂静。自新政推行以来,大宋从未主动挑起战端,即便面对挑衅也多以威慑回应。此刻王小仙语气坚决,众人皆知,风暴将至。

“你的意思是……先发制人?”赵顼目光如炬。

“非战之先发,乃势之先发。”王小仙指向地图,“铁路修至洛阳,晋冀段已勘测完毕。若加快进度,两年内可抵太原,五年直抵雁门关。届时,百万石粮草七日可达前线,伤员一日送返汴京医治。这才是真正的‘先发’??用速度压垮他们的战略节奏。”

李舜举皱眉:“可民间征地阻力仍存,更何况战事未起,骤然提速恐遭非议。”

“那就让他们亲眼看见战火。”王小仙取出一份奏折,“这是河东转运使密报:近月来,辽国在南京大量采购火药、钢铁,伪装成商货经契丹商人流入我境。更有细作回报,其已在涿州、易州秘密扩建兵工厂,试制仿我军‘雷霆炮’。”

赵顼猛地拍案:“好个秘不发丧!分明是要趁国丧之机,打我们一个措手不及!”

王小仙躬身道:“请陛下准我上《备战疏》:一、启动‘长城电气化防御工程’,沿边诸镇架设高压电网与警报系统;二、扩大军工债券发行,募集专款用于制造装甲列车与重型轨道炮;三、设立‘战备教育特区’,凡十六岁以上青年,须接受三个月军事技术培训,合格者授‘公民战士’身份,享免税与优先就业权。”

苏轼此时也在殿中,闻言叹道:“昔年商鞅徙木立信,今日你这是要举国皆兵啊。”

“不是举国皆兵,是全民皆防。”王小仙正色道,“当敌人可以用电报调度骑兵,我们就不能还靠烽火传讯。当他们试图用谣言瓦解民心,我们就必须让每个百姓都明白:保卫国家,不只是将士的责任,更是每一个能读报纸、懂算术、会拉电闸的人的义务。”

赵顼沉吟良久,终点头:“准奏。但需记住,师出有名。你要让天下人知道,这不是穷兵黩武,而是未雨绸缪。”

退朝后,王小仙并未归府,径赴国立工学院。夜深人静,实验室灯火通明。几名教授正围着一台庞大机械调试参数??那是国内首台“电磁脉冲干扰仪”,可用于瘫痪敌方电报通讯。

“进度如何?”他问。

主持项目的赵景元抹去额头汗水:“再有十日便可试运行。但我们缺高纯度铜线,现有材料传导效率不足设计值六成。”

“明日我会向户部申请专项拨款。”王小仙沉吟,“另外,通知江南造船所,加快‘雷鸣级’装甲巡洋舰建造。此舰配备全电操控系统,若能在辽军南下前服役,可封锁渤海海峡。”

赵景元忽然压低声音:“大人,有人反对这些项目。昨日礼部某郎中放话,说‘耗费巨资造些铁疙瘩,不如多修几座孔庙’。”

王小仙冷笑:“孔庙不会开炮,也不会发电。等敌人的骑兵冲进开封城时,不知他们是否还想跪拜牌位求保佑。”

他走出工学院,天已微亮。街市渐醒,报童挥舞着《开封日报》大声叫卖:“号外!号外!辽主驾崩,北境告急!王相公提议全国总动员,铁路直通长城!”

人群驻足围观,议论纷纷。一位老儒生摇头叹息:“变法变法,如今连和平都不保了。”旁边年轻学子却反驳:“若无新政积攒之力,去年西夏来犯时,咱们早被打到黄河以南了!”

王小仙默默听着,步入国资部大楼。刚坐下,便见吕惠卿疾步而来,手中拿着一封烫金国书。

“辽国使者到了。”吕惠卿脸色阴沉,“送来吊唁文书,表面哀悼先帝,实则暗示:若大宋愿退出河北驻军、停止铁路北延,辽可‘保境安民’。”

“保境安民?”王小仙嗤笑,“他们是想让我们自己拆掉防线,然后跪着求他们不要侵略。”

他提笔蘸墨,在国书背面写下八字回函:**“山河为证,寸土不让。”**

随即召集群僚,宣布三项决策:第一,全国进入“二级战备状态”,暂停非必要民用工程,资源优先供给军需;第二,启动“光明计划”??在主要城市地下修建防空洞与应急电站,确保战争期间电力不绝;第三,成立“舆论督导司”,由《开封日报》牵头,每日发布战备进展,揭露辽夏勾结证据,同时开设专栏解答百姓疑虑。

此举立竿见影。短短五日内,各地商会自发组织“爱国基金”,仅杭州一地便捐出二十万贯用于制造防弹钢板。更有技校学生联名请愿,要求提前毕业奔赴前线参与设备维护。

然而,暗流仍在涌动。

某夜,王小仙正在批阅文件,忽闻院外喧哗。子平冲进来:“大人,不好了!有人纵火烧了城南的电缆塔!”

他霍然起身。那座塔连接着汴京与郑州的电报主干线路,一旦中断,前线情报将延迟至少十二时辰。赶到现场时,火势已被扑灭,焦黑的钢架冒着余烟。工匠们围在一旁,神色悲愤。

“查清楚了吗?”王小仙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