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赵伯成抚掌大赞道:“好山好水,好花好草,好酒好菜,好诗好词,好字好画。”
辰哥儿赶紧补了一句:“还有!还有!好人是我!”
众人哄堂大笑,辰哥儿又补了一句:“圆妹也是好人,大家都是。”
圆娘闻言尴尬的不行,红着脸,暗暗踩了他一脚,他这才消停了许多。
高台之上,春风徐徐,衣袂飘飘,苏轼的酒醒了许多,一回神,见圆娘抱着他的披风欲给他披上,他伸手接过,自顾自抖开披好。
春寒料峭,并不沾身。
第60章
三年后,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
他又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江南,吴兴之地,文风鼎盛,相与偕游的友人不胜枚举,与在杭州的时候并无两样。
正值清明节,吴兴之地有清明节食青团的习俗,贫寒之家用艾草的汁液和糯米面,舂成青团,贵家会往里面放馅料。
有乳糖馅,红豆馅,桂花馅,松穰馅,香蕈腊肉馅,每一样都风味极佳。
圆娘在厨房里指挥厨娘炒肉松,待会儿将肉松包入青团中,做成肉松口味的青团。
厨娘每每都会被圆娘的奇思妙想惊艳到,当她将金黄色的肉松炒出来时,感觉眼前打开一道新世界的大门,肉松这种松松软软咸香又不腻的吃食真的十分适合做点心的馅料!
圆娘拈了一只青团尝了尝,嗯,就是这个味儿,她转身给宛娘递了一只。
宛娘笑道:“奇怪!明明我不怎么爱吃肉类的点心馅,总觉得闷在胃里油腻腻的,难受得紧,不知为何,此物却没有这种感觉。”
圆娘道:“肉松里的油脂都被炒出去了,口感要清爽一些,混着艾草的香气食用,风味更佳。”
宛娘点头道:“是这个道理。”
圆娘将制好的肉松青团盛了一盘去给苏轼尝鲜,刚到书房还未来得及推开书房之门便听砚青说道:“郎君,如今咱们也算安置妥当,是时候给朝廷上谢表了,如今君子俱被排斥出朝,这些事便怠慢不得。”
苏轼回道:“谢表已然写完,只需照格式誊抄一份即可。”
一般这种誊写的琐事都由砚青处理,他拿着苏轼写好的草稿观摩一遍,重新铺了上好的纸张来誊写。
圆娘闻言,心间犹如遭了一记猛烈的闷锤,她当机立断推门进入书房,见苏轼的谢表原稿摊在书案上,上面赫然写着“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她望着墨迹勾勒的原稿,心中忐忑不安,正是这几句话戳了当轴者的心窝子,惹出了滔天大祸,她不断的思索着,如何让师父修改这些字词?
急中生乱,她的锦袖往茶盏上一扫,谢表原稿瞬间洇湿一片,字迹粘连成一团一团的墨疙瘩,已看不清原貌。
她抿了抿唇,立马道歉道:“师父,我不是故意的。”
苏轼叹了一口气,回道:“我重新誊写一份吧。”
圆娘将手中端着的肉松青团递过去说道:“师父先尝一尝点心,再写吧。”
苏轼从善如流,拿了一块青团,刚咬开一口:“嗯?似乎与以往吃的青团不太一样。”
圆娘笑道:“这里面包些肉松。”
辰哥儿搁笔自取了一块赞道:“还是圆妹心灵手巧,我平时是不爱吃青团的,不过这样的青团我一人能吃一盘子。”
宛娘嗔道:“二哥真真是个大胃王,亦不怕肚子里冒酸水。”
书房里每个人都取了一块青团吃,苏轼吃完之后用丝帕擦了擦手,他提笔亲自誊写谢表,与之前的内容竟分毫不差。
他刚刚写完,被前衙叫走了。
圆娘坐在他的位置上,仔细阅读一遍,心中哀叹师父的好记性!
她装作不经意的模样,提笔将那两句严严实实的勾掉,而后对砚青歉意一笑道:“师父刚刚写的匆忙,有两个字写的模糊不清,这是呈至御前和政事堂的公文,马虎不得,你再重新誊抄一遍如何?”
砚青接过苏轼写的谢表,看到被圆娘勾掉的两句,他心中甚为疑惑,不过亦没说什么,只是按照圆娘的吩咐又重新誊抄了一遍。
等苏轼下衙之后,砚青将此事详详细细的回禀给他,苏轼接过砚青重新誊抄的谢表,联系之前圆娘的种种反常行为,沉默不语。
圆娘一向乖巧懂事,从不会在他的公文、公务上捣乱,她今日一连两次都借故毁掉谢表,其中深意令苏轼不敢细思。
苏轼进了书房,又按之前的谢表写了一遍,他重新将谢表递给砚青,严肃吩咐道:“速将此谢表送至官驿寄走,莫要告知圆娘,若圆娘问起,你只说送走的是你誊写的那一份即可。”